莫以时间论成效

莫以时间论成效

摘要:下基层时间的长短及次数的多少,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基层的重视程度,但将其简单地与“成效”划等号,就会导致有的党员干部热衷于漫无目的地东家出西家进“串门子”、反复召开各种无厘头会议延长下基层时间,满足于“坐着车子转一转、田间地头站一站”凑足下基层次数,对复杂问题、棘手问题和突出的矛盾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背离了教育实践活动的初衷。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有的地方为了“突出基层导向”,对党员干部下基层的次数、天数作出了硬性的下限规定,目的是督促党员干部切实深入基层,出发点是好的。但有的地方衡量党员干部下基层的成效往往只是简单地以时间的长短、次数的多寡为依据,缺乏对服务质量作出客观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极易助长形式主义。

下基层时间的长短及次数的多少,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基层的重视程度,但将其简单地与“成效”划等号,就会导致有的党员干部热衷于漫无目的地东家出西家进“串门子”、反复召开各种无厘头会议延长下基层时间,满足于“坐着车子转一转、田间地头站一站”凑足下基层次数,对复杂问题、棘手问题和突出的矛盾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背离了教育实践活动的初衷。

不以时间论成效,就要进一步完善考评体系,加大群众意见在党员干部下基层工作考评中的权重,既要明确定性标准,又要明确定量标准,既要采用统计数据,更要列举具体事实。如此让群众“表决”,用事实“说话”,方能督促党员干部在下基层时拿出经得起群众口碑检验的“干货”,切实发挥“强基固本”的作用。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