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于民”要问出“三真民”

“三问于民”要问出“三真民”

摘要:只有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我们的党才能攻坚克难;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我们的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敏思勤学,不耻于问。问,是叩开心灵坦诚交流的沟通方式;问,是汲取他人智慧丰富自我的完善过程;问,更是增进了解吃透实情的群众工作方法。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笔者认为,坚持“三问于民”,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不做违背群众意愿的蠢事;最关键的是要问出“三真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问出“真民心”。笔者认为,“问政于民”至关重要。政,即国家大政方针,其贯彻落实程度,不仅事关国家政令的畅通,更是人民群众最切身、最直接利益维护程度的体现。作为执政者,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顺应大多数群众意愿的呼声。只有更多的问政于民,才能真正使大多数群众受益,才能真正为执政赢得更多支持,才能真正让执政者地位更加稳固,并最终促进社会科学发展。我们的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繁荣,最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问政于民,维护最广泛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问出“真民情”。笔者认为,“问需于民”至关重要。民之所需,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在政治、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最直接要求,也是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冷暖疾苦最现实的民情体现。作为执政者,必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倾听他们的现实需求。这里更多的强调执政者与群众的沟通。只有执政者更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疾苦,才能真正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才能真正带着感情去为群众谋发展。焦裕禄、沈浩、杨善洲、李林森等优秀共产党员之所以能够赢得一方百姓之信任,在于他们深入基层,深入百姓,问需于民,了解民生疾苦,有针对性的谋划发展之路。

问出“真民智”。笔者认为,“问计于民”至关重要。勿庸置疑,社会科学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向群众问计,就是对人民群众智慧的再汇集,再提炼。作为执政者,无论有多么宏大政治目标、社会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则必须得到群众的支持。正如郑青原文章所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的成长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群众的智慧是党化解危机、走向成功根本保证。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党同志一定要坚持问计于民,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有了群众的支持,我们的发展就有了最伟大的力量支持,有了群众的支持,党的事业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衙斋卧听潇潇,疑是民间疾苦声。”彰显的是干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三问于民”就是要问出“三真民”,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发展中获取前进动力,更好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的党才能取得成功;只有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我们的党才能攻坚克难;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我们的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