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用工贵”倒逼企业“机器换人”(2)

摘要:多地近年面临“用工荒”和“用工贵”,劳动密集型行业尤其如此,用“机器红利”取代“人口红利”,成了不少企业转型升级的选择。

反作用

“用工荒”和“用工贵”日益成为东部沿海企业的困扰。浙江省不久前对千家工业企业监测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认为“成本上升过快”是当前制约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其中人工成本是企业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

杭州圣德义塑化机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毅说,公司提供给一线技术岗位员工的月收入为3000-4500元,并且每年增长15%,还提供免费集体宿舍,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人还是很难招到,缺口达30%。

3

(图片:协同焊接机器人。)

在此背景下,“机器换人”日益被企业所接受,这一趋势可能还将不断扩大。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今年6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在2013年购买了3.656万台工业机器人,购买量超过日本,位居全球首位。近5年中国购买机器人数量年均增长三成以上。

“除去用工难题,机器人在精确度和工作效率上具有人工不能比的优势。目前,我们公司的焊接机器人只要编好程序就可以自动工作,末端定位精确度可以控制在0.5毫米以内。”杭州凯尔达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事业部项目经理魏秀权说,“按照使用时间来平均,我们公司生产的机器人价格为两名普工的工资,效率却是两名普工的2-3倍。”

新标准

“尽管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增长有目共睹,但产业发展仍显落后。”浙江大学校长助理朱世强说,“眼下国产机器人产业在关键零部件、标准的制定等多个方面和发达国家产品存在较大差距。”

4

(图片:“机器人医生”检测排水管网。)

目前,国内大部分工业机器人市场被德国、日本等国外品牌占据。机器人控制器、精密的检修仪器等关键产业零部件依赖进口,机器人领域的减速器由两家日本公司垄断;高速高精度运动控制器、交流伺服电机等也无法国产化。

“我们已经意识到,建立‘机器人标准’的紧迫性,希望有丰富研发经验的高校团队和熟悉标准制定的检测机构共同合作,能尽快在这一领域出成果。”杭州市质检院院长楼立群说,“现在浙江企业存在大量机器人,还有众多生产企业的产品,他们没有统一的标准,给质量和安全管控以及检测带来不利。”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