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突围之路

大学生“就业难”的突围之路

摘要:毫无疑问,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更是源于就业“观念”,而不在于看似庞大的“数字”。所以,科学引导全社会共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远比一味地渲染“数字”之忧更加迫切,也更有利于“就业难”的破解。

功利的就业价值观

中国正进行跨时代的变革,社会结构剧烈变化,贫富差距日渐拉大,权力与金钱勾肩搭背互惠互利,传统价值观正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反映到就业领域“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拼爹”、拼关系几成明规则,这种现实让功利的就业价值观有了很大市场。

当前,为数不少的家长和学生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对物质待遇、工作环境、就业区域等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过于看重经济利益,重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轻职业岗位的社会价值,无形中减少了选择空间,造成理想与现实错位,导致顺利就业困难。尤其是为数不少的高职生,为了突破学历“瓶颈”,片面追求能进机关事业单位,把宝贵的就业机会让位于变味的学历提升,从而人为限制了自己的就业空间。

媒体一定程度上的悲情渲染

查阅近年来媒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报道和评论,聚焦最多的当属“数字”之忧。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45万人,媒体大喊形势严峻;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增加到338万人,媒体高呼压力山大;2009年,首次突破610万人,媒体惊呼狼来了;去年,逼近700万时,媒体的用词更加耸人听闻。“抢眼球”的目的无疑是达到了,但对社会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可小觑。无形之中向社会传导和放大了“高校毕业生越来越难就业”的负能量,增加了学生家长对投资高等教育的担忧。

“就业难”实源于就业“观念”

其实,从理性和客观的角度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非简单的供需失衡,而主要在于结构性矛盾突出。现实中很多毕业生苦于找不到合适工作,而与此同时许多用人单位却也总愁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这显然无法阐释单纯“数字”层面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有经济学家分析指出,依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发展水平,尤其是在区域产业发展普遍聚焦转型与升级的大背景下,产业和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普遍出现量质齐升态势,求大于供仍然是主流,尤其是那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市场需求远未显现供需倒挂。退一万步讲,即使高校毕业生再有增加,社会吸纳能力也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同样,即使高校毕业生骤减100万,就业的压力也未必就会立刻无影无踪。毫无疑问,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更是源于就业“观念”,而不在于看似庞大的“数字”。所以,科学引导全社会共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远比一味地渲染“数字”之忧更加迫切,也更有利于“就业难”的破解。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