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上海交通大学高考录取改革,公平最重要(2)

【案例】上海交通大学高考录取改革,公平最重要(2)

“高考成绩只占6成”,不是为了给权钱准备一个“绿色通道”,而是为了探索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新模式,因此,对其要精心呵护,当然,上海交大更要有诚意,将这项试点工作做实做细,更要做得光明正大,打消公众的疑虑。

大学录取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会受到公众的高度关注,而上海交大在录取方式进行改革,这种勇气是值得肯定的。但录取方式改革也不可能一出生就完美,存在一些问题也是难免的。

对于高考,权钱也总想染指,而现在“高考成绩只占6成”,对于权钱来说,也是极大的诱惑力,上海交大如何摆脱权钱的“侵入”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言蔽之,上海交大录取试点对学生,对教育都是有益的,对此,需要社会高度关注,也需要多方呵护,且试且珍惜吧。

上海交大录取改革勿重蹈人大招生腐败覆辙

所谓综合评价录取与我们熟知的自主招生存在明显的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都体现了高校的自主办学权利,并且综合评价录取相对而言走得更远一些,高校从中获得的自主空间更大。

对于上海交大的综合评价录取改革,公众的感受应该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社会希望高校能通过自主办学培养出有创造力、有个性的人才,落实和扩大高校自主办学权利也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以人大自主招生腐败为代表的各类招生丑闻频发,令公众对除了高考之外的一切评价体系和补充手段充满疑虑。

显然,问题的关键在于,公平公正能否与招生改革同行。从人大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腐败案件中,我们看到,在现行体制下,高校在招生中存在明显的漏洞。

一是行政干预力量太强。比如蔡荣生落马之前,人大招生基本上就是少数领导和他说了算,拿钱买指标的交易层出不穷。二是公开透明的程度有限。比如人大法学院曾录取一位11岁的神童,后有人举报称这位小神童被人大录取是因为富豪父亲用钱为其开路。此后,对于这位神童究竟何德何能而被破格录取,人大并没有给出解释,也没有公开其面试表现、录取理由,公众的知情权遭到漠视。看到这些情况,公众自然对高校能否用好自主办学权利产生疑问。

为此,上海交大要真正吸取人大的教训。一是成立独立运行的招生委员会,真正做到“学术自治、教授治校”,避免综合评价录取沦为少数行政领导操控寻租的工具。二是要在综合评价录取中做到信息公开。既然要打破“唯分数论”,势必在招生过程中会出现综合素质高、高考分数低而被录取的情况。越是出现这样的情况,校方越是需要公开录取的理由与过程,进一步解释自己的招生理念与标准。

毋庸置疑,公众期待对现有高考招生模式进行改革,打破“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体制沉珂,但同时人们又害怕新的人才选拨模式为暗箱操作提供了空间,进一步蚕食高考公平。因此,上海交大要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自主办学权利,教育部门也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确保试点取得成功,而不是制造新的丑闻。

上海交大招生突破分数线如何保全公平线

上海交大首推高考综合评价录取,无疑是高校招生的重大改革举措。这项改革的积极意义,从理论上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应试教育下的“唯分数论”,不知埋没了多少可造之材。而“上海交大在沪投入相当计划数用于此项招生制度改革,就是为了打破‘唯分数论’,不再用传统的单一“分数线”作为考生是否录取的标准”,这无疑是真正的择优录取。

然而,被打了6折的“分数线”,却是人们心目中的公平底线。在现实语境下,“分数线”在高校招录中被“打折”,无异于公平底线被打折。这也难怪人们对此忧心忡忡、浮想联翩。因为,在高校招录中,即使没有40%的校方“裁量空间”,也已经爆出了不少在“加分”上的弄虚作假,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程序设计,缺乏透明可靠的监督机制,在40%的“裁量空间”里,各种徇私舞弊不但易如反掌,而且变得“合法化”。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