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不靠一流师生,靠一流精神文化(2)

世界一流大学不靠一流师生,靠一流精神文化(2)

——专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公民教育研究所所长 宇文利

北大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要起到引导和先锋示范作用

光明网:高校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作用?北大在引导青年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样的经验和做法?

宇文利:北大对于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就是思想文化上的贡献。这些贡献固然可以从其培养多少优秀人才和科学家去理解,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在改变、更新民族文化的形态上有什么贡献。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对于核心价值观,我们不能仅从政策和国策的角度去理解,更要从精神和文化上去理解。北大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要起到引导和先锋示范作用。北大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和探索,也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首先是高度重视。各级党委和院系通过研讨会、报刊杂志征文、教学科研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学习核心价值观。其次,北大在培养引导青年培育核心价值观中注重把握好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方向。社会上对价值观有不同理解,学校在培养核心价值观方面应该坚持一种什么导向、把握什么方向很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北大精神当中牺牲奉献、对国家民族服务的方向是一致的。这种方向就是摒弃小我、发展大我的方向,也应该是社会主义大学理所当然的方向。再次,重视实践,注意将理论层面的理解和实践层面的探索具体结合起来。从这学期开始,北大在课程教材教学方面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其中,通过讨论与反思让学生更充分理解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传统和时代内涵。比如我们学院暑假要去西南教学实践,包括调研、讲座和交流,主题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当中引导学生培育核心价值观。

树立三层目标,使广大青年有仰望星空的机会和天地

光明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当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应该如何解决?

宇文利:不可否认,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当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由于宣传当中存在形式主义等误区,导致一些青年的不信任。当然,对政策观念的宣传在形式上的呈现是必要的,但我们更应注重对文化和科学意义上的渗透和理解。这就涉及信任和信仰的问题。信任关系人际关系的构建,信仰则关系生活的目的和幸福感。

现在大学生精神上的空虚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客观上是青年人在理想建构和目标建构上出现了一些偏差。人类的发展就是一个通向未来美好生活的阶梯。为此,青年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在实践中,这种理想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底层目标是要树立对健康生活的信仰;中层目标是树立对有意义的理想人生的信仰;高层信仰是超越一定范围个体群体的信仰。这些目标看似遥远却特别重要,不可或缺。

解决信仰缺失,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教育。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教育存在一定的功利化、物质化现象,这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青年人的理想信仰也随之发生异化和固化。教育的目标就是使被异化的东西返回到正常状态中来,就是要建构青年人的理想和目标,让学生能抬起头来,而不是低下头去。其次,信仰还与实践有密切关系。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很重要,要通过多种实践,帮助青年树立对生活、对人生、对美好未来的信仰,使广大青年有仰望星空的机会和天地,使他们能够看到未来、看到更美好的前景。这是建构信仰的必要手段和必经之路。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