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政策比较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3)

文化政策比较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3)

要尽快在观念上实现更新升级

徐清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科学的、贴切的、合理的文化政策,不仅有潜力带来城市文化事业产业的全面繁荣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城市传统文脉的弘扬传承、促成市民精神心灵的和合安顿。

在近两次五年规划制订实施的七八年间,国内至少有几十个城市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市”、“文化大都市”及“国际文化大都市”之类的文化发展目标,围绕这些规划目标的专项任务分解和事业产业落地,出现了同质化现象。一时间,一些城市原有的民俗街区、建筑遗存等被拆毁,大同小异的文化地标设施如步行街、商旅文综合体、创意产业园区等纷纷涌现,造成“百街一景,千城一面”的城市文脉断裂格局。

在此背景下,研究探索适合自身城市发展的道路十分重要。深入研究京沪港台四个城市文化政策的制订实施及绩效评价等,也许可以发现许多规律。客观地说,此四城个性差异相对突出,虽同属中华文化圈,同属一个国家,但是鉴于历史原因分别实行着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其社会法治化发展水平、公民综合文化素养水平等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此四城具体文化政策的生成往往会体现出与其独特的个性“场域”(皮埃尔·布迪厄语)因素相关的特征。就京沪而言,北京是中国首都,也是历朝古都所在地,其在国家政治功能及文化发展建设方面所占权重、其文化历史遗产资源的丰富厚重程度,几乎无城能及,因此她在客观上承担着汇通中外古今文化精华、引领中华先进文化发展潮流的“首善之区”的作用。上海的课题是如何在深化改革及扩大开放方面做到“敢为人先、先行先试”,推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

每个城市都应当具有体现其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发展成果的“人文化个性魅力”,这种“魅力”可以通过城市的文化地标建筑、名胜古迹系列、文化空间体系、形象品牌标识系统等充分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公共空间中“个性化”的人文活动来鲜活呈现。在当今文化发展日益体现出跨界融合、多元多样的鲜明态势下,空间的营造和配置会受网络自媒体的勃兴等因素影响发生显著变化,如SOHO式办公、“宅”在家里网购、借助智能手机边走边消费等已成普遍现象。云计算技术的运用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空间和时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受此影响,既有的属地化、本土化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市民文化审美娱乐消费等,将超越地域甚至国界的限制,形成统一开放的大市场格局,眼下融合了网络虚拟业态的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及体验经济等的快速勃兴,已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此种迹象。上述种种事实在提示我们:作为引领规约城市文化发展的杠杆和风向标,文化政策的制订实施需要尽快在观念上实现更新升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