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2)

邓小平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2)

——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而作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走出来的,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辟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经历曲折和挫折后如何向前发展?这个问题严峻地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中国应该坚持走什么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解决这个问题的历史责任,落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身上。

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都是纠正党内长期存在的“左”的错误。而随着纠“左”工作的深入,右的思潮又趁机冒了出来,这股思潮的矛头所向和政治实质,就是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邓小平毫不含糊,如同纠“左”一样,充分表现出他的政治洞察力和政治坚定性。他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右的思潮必须进行批判。他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如果动摇了其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成为我国的立国之本,为开辟新道路奠定了政治基础。

要进行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不能不对建国以来的历史,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进行反思和总结。《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由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提出并在他们的主持下作出的。《决议》对建国以来一些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达到了分清是非、正确总结历史经验的目的。既指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发生的失误,又肯定了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既指出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严重错误,又科学地确立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历程,《决议》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对于保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为党的七大的顺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那么,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则为党的十二大的顺利召开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条件。就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极为重要的思想。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的正确道路。

进行拨乱反正,否定“文化大革命”,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提出并亲自主持《历史决议》的起草,在纠正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的同时,坚定不移地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样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定力。这两件大事,都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就开始规划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了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20世纪80年代的1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达到温饱水平。第二步,20世纪90年代的1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再花30年到50年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涉及一个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考虑到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实际情况,认为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他解释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后来又改称“小康水平”、“小康社会”。在“小康”目标实现后,再用几十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达到第三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而这个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四个现代化。这样就使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既有雄心壮志又有充分的实现条件和保证,这也充分表现出了邓小平实事求是的精神。

现在,第一步、第二步目标都已经提前实现了,正在向着第三步目标稳步前进。完全可以预料,第三步目标也是可以提前实现的。这种自信心,来自我们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奋发图强精神和伟大创造力,来自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