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式及展望(2)

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式及展望(2)

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是政府绩效评估的一种有效形式,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得到广泛运用。它有利于引导各级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有利于完善政府的责任机制、树立公民满意的绩效导向,也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但目前满意度调查工作无论是在制度建设还是技术方法上,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发展。

五是“万人评议政府”模式。“万人评议政府”,是指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大规模的群众评议活动,从不同的群体中抽取10000人左右的社会大众参与评估。从1998年开始,我国许多地区先后开展了万人评政府活动,开展较早的地区包括珠海、南京、海口、成都等地。其做法是:在评议的主体上体现广泛的代表性,有机关干部,也有基层群众;有本市居民,也有外来农民工;有体制内人员,也有个体工商户。在评议对象上,一般包括政府所有部门,有工商、税务等窗口部门,也有档案局、外专局等主要对内服务单位。在评议内容上主要包括科学发展、办事效率、服务质量、依法行政、廉政建设等方面。

“万人评议政府”模式开展时间较早,影响较大,对早期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起到了很好的启蒙效果。从各地开展评议的实践看,尽管还存在不少局限性,但总体上看,“万人评议政府”活动,对强化政府机关的服务意识、增强政府行为的透明度、改善政府与公众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六是“第三方评估”政府模式。“第三方评估”,是指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专业调查或研究机构,接受政府委托或对政府一定时期的业绩表现进行自主评估。这种评估模式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并随着政府政策透明度提高而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政府绩效评估在中国的兴起,一些独立的民意调查机构和研究单位不断涉足公共绩效评价。如北京零点调查研究集团从2002年开始发布中国县市首长的绩效评价报告,从2006年开始在部分省份尝试进行了省长民意支持率评价。还有一些大学、研究机构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进行独立评价,并发布评估报告,供当地政府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参考。

独立研究或调查机构评估政府绩效,在我国尽管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它具有独立性、专业性较强的特点,是政府绩效评估依托全社会资源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尽管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公民评议活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公众参与评估的模式,但总体上看,我国公众参与政绩评估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是公众参与的力度不够。据不完全统计,在各级政府绩效评估中,推行公众参与的比例不到1/10。大多数的考评方式还是政府内部的自我总结和自上而下的内部考评,绩效考评的透明度、开放度和群众的参与度不高。

二是公众参与的持续性不强。大多数地区只是配合某种活动或某项决策部署开展公民评议,具有“运动式”的特点,往往进行一两次后就不再开展,没有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制度安排。

三是公众参与的权威性不足。从全国看,对公众评价政府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政策指导和法规保障,工作的开展主要取决于地方领导人对公众参与的认识程度,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法律规范。

四是公众参与的科学性不高。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和技术准备不足,一些地方开展公众评议时,存在评议的指标体系不够完善、公众代表的选取不够规范、调查问卷设计不够科学、评议结果不能很好运用等问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也有待加强。

公众和管理服务对象参与对政府绩效的考核评估,是提高政绩考评的科学化和公信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政府绩效评估发展的基本方向。按照十八大关于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强化人民满意的绩效导向,既要改变以GDP高低论政绩好坏的倾向,也要改变“干好干坏由领导说了算”的主观主义倾向,要真正将各级政府的施政目标和政绩标准转到人民满意上来。推动公众参与政绩考评的制度化,加大公众评价政绩的分量,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以保证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考评的有序有效有力的同时,应认真总结各地实践,积极借鉴国际经验,促进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形成多层次开放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探索建立公众满意度调查制度,深化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改进公众参与评估的技术方法,增强公众参与评估的意识,不断扩大公众参与评估政绩的社会共识,逐步形成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良好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