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存 理解包容

和谐共存 理解包容

摘要:“和谐”既是价值观念,也是一种状态、一种目标。如何达到,就是需要“中”,掌握这种不过不及的标准和实践原则,要包容、相互尊重。

1

日前,有媒体报道,在陕西安康,广场舞再次引发纠纷,一名市民难忍噪音,水泼跳舞大妈。一段时间以来,诸如广场舞扰民、强行拆迁、医患关系等冲突事件和矛盾纠纷不时见诸报端,甚至引发恶性事件。和谐,作为国家复兴、社会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似乎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国家变强大,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增长,按说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时代,为何会有这么多不和谐事情的发生?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妨理一理当前的社会现实:这是一个变动的年代,社会变革日新月异,利益调整深刻剧烈,思想观念活跃多元;与此同时,也伴生着大量无法忽视的风险、矛盾和挑战:城与乡、贫与富、区域与区域、群体与群体之间,差距在拉大,平衡在打破,诉求呈多元。

更具体地说,比如在民生领域中,看病难看病贵痼疾未消,房价高企难以承受,生活成本居高不下……这些年,虽然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的改革在不断推进,但距离令人民满意的目标仍有差距;在社会管理层面,群体性事件多发折射社会管理之难,“老人摔倒扶不扶”的争论暴露道德建设之惑、多元利益格局之下的各方诉求趋于复杂……

成绩不小,问题不少,这是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复杂局面,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正在经历与目睹的社会现实。这样的现实环境中,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深植和谐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关键词中,“和谐”成为重要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理念。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谐的内涵和外延?在社会和国家层面如何实现和谐?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如何践行和谐理念?本期访谈邀请了学者、管理者与实践者,共话“和谐”。

多元共存

和谐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追求

记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和谐”这个关键词?

楼宇烈:“和谐”包括“和”与“谐”,从字义上来讲,两者完全相同。

“和”在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核心精神。“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用得恰到好处,就能达到“和”。

达到“中和”状态,就会“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中国文化里,“和”是生命的本源。中国没有神造万物的理念,都是自然生存,天地阴阳之气达到“和”的状态,就会“万物生”。生命的维系也要达到“和”的状态,在养生理论中,破坏了“和”的状态,就会生病。

《论语》里也讲道,“君子和而不同”。“和”不是单一,恰恰是多元并存。相反、对立的力量达到平衡,就是和谐的状态。“和”不排斥“不同”,反而包容“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核心的内容就是相反相存,事物总是有两个方面。相反的事物相存,就达到了和谐的状态。

韩学键:和谐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那种特别协调、恰到好处的状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追求。

大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以城镇社区为平台,建设“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生态和美”的“五和”社会,树立抓和谐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民生、就是抓稳定的理念,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计承兰:“和谐”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我个人认为和谐是一种社会理想,是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价值追求,和谐是融洽相处,而不是冲突对立;是自省自律,而不是为了脸上的“金粉”;和谐是公平正义,而不是丧失原则。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