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传统文化和政治的不自信
进入21世纪之后,跑关系、拼爹的社会风气已经在全社会迅速蔓延,并逐渐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不管是“我爸是李刚”,还是“马加爵”,甚至是后来的“李天一”,这些人都是社会弊病的牺牲者。这种追逐权力和利益的心态直接撼动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优良美德的信仰,甚至使他们对主流价值观开始质疑。
艰苦奋斗,努力拼搏不再等于丰收,成功的关键更多在于有没有一个“爹”,有没有一个“关系网”。这就像精神鸦片一样腐蚀着人们的精神理念。在道义与功利,现代与传统错综复杂地交织的社会环境中,每一个人都被置于功利化、碎片化、原子化、边缘化和形式化的矛盾境地。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中都存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系列边缘化价值观倾向,并且还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倾向。这种非主流的价值观逐渐影响着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还阻碍着年轻人的人格、理念和知识的发展。这归根结底还是在纷杂的文化背景下公众所产生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现在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够接地气,又能够外化于物,内化于心的价值理念来重新建树社会文化,矫正公众的价值取向。
公众对政治的不自信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缺失的重要方面。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人们每天都经受着各种意识形态的冲击。其中有些是科学的,为普及执政理念;但是有些是诱导性的,诱使人们作出伤害集体,伤害政党,伤害国家的行为。在“钓鱼岛事件”中,全国范围内打砸抢暴力事件频发;“普世价值观论战”初期,公众纷纷倒向普世价值观;在“反服贸风波”中,台湾学生不顾是非黑白直攻总统府。虽然以上事件不尽相同,但是可以归纳出一个非常鲜明的共同点,即很多公民对自己的行为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只是看见有人在这样做,就跟着这样做,不论好坏,不论是非。这归根结底就是对政治的不自信。某些公民误认为个人的行为能代表自由、民主和主权,一旦遭受反动势力的诱导,就极易做出扰乱社会秩序。在一个民主和文明的国家内,允许发出不同音,但是殊途同归,其宗旨只有一个——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