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从哪儿来?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从哪儿来? (3)

三、全社会缺乏一股精神文明建设的从善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次,一个是个人生活,一个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包括个人和他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是国家层面的。正因为人的生活当中可以分为这三个层面,所以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也是针对这三个层面来概括和提出来的,反映了每个层面最核心的价值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理念融汇其中,她是个人、集体和国家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理论,大力提倡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每一位公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公众中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每一位公民都能在社会中全面正确地发展。

传统文化精神理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一种内化于心的行为准则,她用无形的力量指引着个人、集体和国家的每一个行为。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在千百年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一种特立独行的道德观和立世观。“民为本”“仁者爱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思想就是她最突出的表现。传统文化精神理念可以归纳为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6个方面,这就是传统美德、政治理念、社会理想、民族精神方面的根本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内容与此相互呼应,是传统文化精神理念的传承与发扬,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当前正处于深刻变革关键时期,出现了很多内部与外部矛盾。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也迅速浮现在我们面前,集体自杀、火烧村民等重大恶性事件也接踵而至。这些问题一半是来源于政党的腐败,一半是来源于社会治理模式和体制机制的落后,进而导致了政治困局,使民众产生了强烈的政治失落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形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这既是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标准,又是治理的目标,同时也是治理的手段。执政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表明了执政党高度的社会历史使命感,同时也体现了执政党的政治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决定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搭建模式,同时对执政党的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跨时代要求。这都离不开有效地整合社会意识,形成价值共识,凝聚社会发展的正向合力;离不开具有共同价值取向与奋斗目标的公民主体。每一个公民都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是传承文明的希望,又是社会的改良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到各地各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在公民中形成共识,对实现国家治理理念、价值目标、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的创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福祉,推动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模式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每一个公民对我国的政治建设有个正确充分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人只有坚守一个最为基本的标准,成长和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加稳健。各地各区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理论,扩大宣传,使之得到民众的普遍认知,将其渗透到基层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使之成为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让民众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坚守标准,树立独立人格,锐意创新科学,勇担社会责任,传承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由此,笔者归纳和总结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少有六个方面的信心。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