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共同理想的总系统
毋庸讳言,部分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正在消失或减弱。社会上流传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等说法,其实是部分社会成员丧失信心的表现;现在是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人越来越少,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在个人主义的冲击下,做什么事情都要讲条件,讲价钱或讲报酬;目前有少数人认为爱国主义离自己太远了、关系不大了。这些表明,共同理想信念遭受空前危机,党的执政合法性以及公信力受到侵蚀。
信仰是什么?信仰是毛泽东所指的“为人民服务”,是邓小平的“联系实际、团结同志、依靠群众”,是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是胡锦涛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习近平的“只要永不脱离群众,就能无往而不胜。”。
如今交通、通讯发达了,为什么一些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究其因,主要是对群众的感情淡薄了,只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把党的群众路线走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要我们对人民有感情、以人民为中心,就一定能把群众工作做好。
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做到“五换”:一要以心换心,讲真话,用真心贴近群众;二是以情换情,用真情打动群众;三要以身换身,置身群众,换位思考,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办;四是以实换实,说实话,办实事,莫搞虚情假意,莫搞说一套、做一套;五是以事换事,只要你为群众做得是好事,群众满意的事,群众也会自愿做好事。
总之,要使人民有信仰,官员需要做榜样。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深化改革的总开关
今天的深化改革,面对的问题更加多元,触及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作为以往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们是否还具有“壮士断腕”和“突破藩篱”的决心与勇气?
对于国家来说,“改革没有终点”。进一步深化改革,要敢于触碰利益调整的难题。对于个人而言,要勇于让渡既得利益。当然,让人们明确暂时牺牲某些现实利益将能够获得长远利益,并且在涉及人们自身权益的事情中,依靠规则而不依靠关系,改革才能获得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追逐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发展,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大行其道,呈不可阻挡之势。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必然会带来道德的失范和滑坡,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规律性现象。
特别要说的是,还有极少数党员干部,依然传统守旧,照旧固守自封,成为群众眼里“不拼搏不创新不前进”的“三不”干部;有的个别领导干部,照样搞独裁自决,成为百姓心中“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的“三拍”干部。“三不”和“三拍”干部严重地阻碍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又好又快又强发展。
只有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矢志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才能永远充满希望,我们的国家必将不断抵达发展新高度。
我们每个人的价值理念,不仅直接决定着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处事行为以及社会效果,而且直接影响着一定范围乃至整个社会的风气状态,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国家行为,不仅要注重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确立和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定位,而且要注重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养成。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具有广泛性、渗透性和大众性,在广泛的社会领域深入开展涵养公民个人优良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