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优化农信社信贷结构 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3)

青海:优化农信社信贷结构 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3)

摘要:金融业发展的经验充分证明,一味靠“跑马圈地”、盲目铺摊子、上规模,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始终把质量、效益和风险防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由注重规模速度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从而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

要进一步畅通服务渠道,实现普惠金融的便利性。首先是完善普惠金融的物理渠道。按照城区、郊区、农业区和牧区的生产生活特点,全面梳理当地金融服务需求,编制《村级惠农金融服务点建设规划》,合理布设和优化物理网点及自助网点,大力发展社区银行和定时定点服务点,加大网点布设的密度,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金融服务需求。其次是丰富普惠金融移动渠道建设。一是坚持工作重心下沉,积极开展惠农助农流动服务。特别是对于不具备条件设置农信社固定营业网点的少数农牧区季节性定居点、乡村集贸点和牧区畜产品收购点等地区,要按照各地服务需求的时间性和周期性不同,组织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上门流动服务。二是持续做好惠农金融服务点工作。尽快完善POS机具服务功能,实现服务功能多样化,加大对惠农服务点人员的培训力度,明确工作要求和纪律要求,使管理服务实现常态化,将惠农金融服务点做扎实、做出长效。三是加强电子银行建设。加大对农牧区现代金融知识和现代支付结算工具的教育普及,提高银行卡在农牧区最基层群众的普及率,全面推广网上支付业务应用,建设和完善网上商城、微信银行、手机银行,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现代移动金融服务。四是拓宽普惠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在现有基础上培养、组建农信社普惠金融协管员队伍,协助全系统开展金融知识宣传、金融业务咨询工作,协助采集农牧户信用信息,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推进信用工程深入实施。

要切实改进服务方式,实现信贷工作的普惠性。首先是巩固公众信用意识。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从我们的员工做起,一个员工每年发展、培育和维护一名信用户,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乡,把传导作用在创建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放大。同时,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个体经营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拓宽信用工程覆盖面,让“信用”之花竞相绽放,为发展普惠金融提供更加适宜的环境。其次是加大普惠信贷投放。针对我省各地区生产经营特点的不同,结合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业区的不同信贷需求,加大对农牧业基础设施、精品农牧业、生态农牧业、休闲观光农牧业、现代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实施阳光贷款工程。通过实行信贷过程公开化、透明化管理,提高信贷业务透明度,让公众了解办理贷款的全过程,打造一条公开透明、规范高效、互惠互利的普惠信贷绿色通道,促进信贷管理规范化,充分满足涉农信贷需求,推动实现富民惠农。

(作者为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