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山东: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摘要:在文化传播这个人才金字塔最底层的是每一个与外国人有交集的中国人,不管是游客、学者、商人亦或是客居者,都应是中华文化传播的得力干将,在谦虚地讨教他国精华和智慧的同时,更要满怀信心地捧出我们的文化珍馐,传播我们的优秀文化。

传统文化缺失的问题已经引起各方的关注。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都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对外文化交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让我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得更深更远,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从中受益,这需要从各个方面来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受过高等教育的各层次人才是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他们中华优秀文化的双语素养及知识储备也是需要下大力气提升的。我们的年轻人是在麦当劳、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物质氛围“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对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有的甚至连一些常识都不了解。中华五千年文明,可是学生在整个求学阶段又学到了多少具有文化传承的文明底蕴呢?恐怕比较少。再加上社会上“英语热”的出现,学习者接触到了大量的英美国家的文化与习俗,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课本中涉猎得少,又不作为考试内容,因此受到学习者的关注很少。年轻人在传统文化上的认知程度原本就不高,再加上现行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在对外交流中,许多人要么对本国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要么不知道如何用英语描述、解释本国文化,出现了“文化失语”的问题。比如,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东亚文化研究中心楼前立着“仁、义、礼、智、信”五个字的石刻,其中“信”字放在了中间,为什么这么放置?这一问题曾难倒了不少到此的中国学者和游客,国人传统文化修养的欠缺由此可见一斑,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国际传播。

真正具有国际视野、熟练掌握外语、能够准确理解目标受众的高端国际传播人才严重不足,这注定了走向世界的文化传播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纵观中华文化传播的历史,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主要媒介的是利玛窦等传教士,他们将四书、五经等传统典籍翻译成了拉丁文、英文等外语;当下,外国有一批翻译家、汉学家、评论家、学者等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陆续翻译介绍了大量的作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直接受益于外语的翻译推介。如今的中国作家为了探寻西方市场,梦寐以求被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看中。虽然说外国人的译介或许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也能较好地传播中华文化,但是中国人站在中间地带而影响全球的却屈指可数,电影领域仅出了一个李安;用文字做综合介绍的,至今无人超过“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这一点总是让人感到遗憾。我国浩如烟海的著名历史典籍和经典文艺作品需要能够担负传播重任的外语人才来做中间人,做好外译工作,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但由于受浮躁学风的影响,高端外语传播人才严重匮乏,满足不了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要求,所以,当外语教育总体回归理性之际,要在外语教育中着重强化学习者中西文化素养、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培育自己的文化发言人。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