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副市长失联 暴露体制内监管缺陷(4)

【案例】副市长失联 暴露体制内监管缺陷(4)

特别是在中央巡视组巡视河南后的反馈“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生活作风腐化、买官卖官问题突出”等问题,以及洛阳市委常委、秘书长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的背景下,当地相关部门更应卡紧官员外出的“关口”,但是,为何就让其就这么轻易的“跑路”了呢?

而且,通过其从政经历的情况来看,原来也是一个“多面”官员。其不仅受到过“严重警告”党纪处分,更是因近满分的“述廉满意度”而备受“瞩目”;不仅未因多次举报而仕途失意,反而还平步青云……如此“多面”的官员本应受到特别的关爱和关注,但其却能在“失联”月余而让人仍不详其所在。想必,作为其供职的单位和负责干部日常管理和监督的部门也就难辞其咎了。

正如有评论认为:“没有当初的带病提拔,就不会有今天的挨户搜寻”。而“找到一个失联的副市长容易,但是,找回失联的民意,却会难上加难”。所以,对这些“知情而不报者”更应追责问责。否则,如何经受得起“洛阳亲友如相问”?又如何经受住民意信任的“拷问”呢?

“洛阳副市长失联”让谁反思

洛阳副市长失联,经网络传播发酵已成网络热点。有网友甚至对此调侃称“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躲猫猫”。郭宜品为何失联、何时失联,目前尚未有确切的官方消息。但洛阳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已将郭宜品的名字及简历撤下,以及警方“大动干戈”地满世界排查找人,无不显示郭宜品的失联引人关注且非常蹊跷。

其实,官员失联、失踪、外逃,如今已屡见不鲜。近年来,广东、云南、湖北等多个省份均曝出过类似官员失踪、失联事件。比如,广州市花都区政协主席王雁威去年6月通过区政协办公室向区委请假治病后,曾一度“失联”数月。

与以往官员“单枪匹马”失联相比,郭宜品失联案更具关注度。官员与商人“勾肩搭背”,本就易让人产生“官商暧昧”的遐想,更何况此次郭宜品携两名房地产商同日“组团”失联。而更值得玩味的是,郭宜品失联后,当地政府却近乎“失明、失聪”。此外,针对副市长失联事件,当地有关部门的表现也遭网友吐槽。报道显示,警方通报的失联日期是今年8月5日,而网络曝出警方开始专案排查失联人员的日期是9月13日。堂堂的一个副市长光天化日之下失联月余后,当地政府才想到要发布“寻人启事”,这种“迟钝反应”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当地有关部门的官员是在观望什么,还是期待郭宜品等“浪子回头”?毕竟,分管安监、煤炭、环保等重要职能部门的副市长职位,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闲职,而是“热得发烫”的职位,难道这么长的时间里其分管领域都“闲来无事”吗?

公开资料显示,现年52岁的郭宜品在洛阳市副市长位置上不到半年。郭宜品在2010年任职伊川县委书记期间,因为一起煤矿事故受过党纪处分,其后民众屡次举报其成立“训诫教育中心”用以关押上访人员。难怪有民众质疑“‘有病’的郭宜品是如何被提拔成为副市长的”。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初在118名该县人大、政协、退休干部、农民代表等各界人士的测评中,郭宜品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满意度竟高达99.2%。如此“完美”的官员,何以沦落到如今的“躲猫猫”呢?这岂不是对99.2%的述廉满意度一种莫大讽刺吗?

毋庸置疑,目前虽尚未有消息坐实郭宜品等三人因涉腐“失联”,但“失联副市长”这只官场麻雀仍具解剖价值。我们或可藉此追问官员述廉是不是流于形式,探寻一些地方的监管者对“官员失联”为何“失明”的深层原因,反思“官员失联”为何能变成“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探求针对官员财产转移甚至“裸官化”能否建立事前预防屏障等。唯有认真解剖,寻求对策,方能让“官员失联”的怪相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