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历史文化资源反抗性特点的影响
淮河流域历史文化资源反抗性特点主要表现为:抗暴精神比较强烈,批判意识比较浓厚,异端色彩比较明显,不迷信权威,不畏惧豪强,民风慓疾强悍,士林离经叛道,社会风云激荡。体现反抗性特点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有:徐偃王率九夷大战周王室;老庄哲学的社会批判色彩;陈胜大泽乡起义;桓谭挑战谶纬神学;曹操雄起谯沛;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东晋淝水之战;陈抟对周孔易经的超越;抗金前线的淮军;“铁打庐州”的抗元精神;颍州红巾军起义;灭元兴明的朱元璋集团;辛亥革命中的淮上军等。
安徽淮河流域历史文化资源呈现反抗性特点,首先是战争环境的影响。由于战略地位、政局纷争、环境恶化等多种因素作用,安徽淮河流域干戈扰攘,兵火不断。战争无论起因如何,性质如何,过程如何,结果如何,都不会是和风细雨、四平八稳的,往往带有强烈的竞争对抗色彩。这种长时期积淀的抗争意识,不仅会对社会风气产生影响,也会对文化性格产生影响。其次是灾害环境的影响。南宋建炎二年黄河夺淮以后,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恶化。由于淮河流域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区域,冷暖气团活动频繁,天气变化无常,容易造成各种自然灾害。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始,淮河人就一直在和自然灾害作斗争,这种长时期的抗灾活动,也必然在民风习俗和精神气质上得到反映。再次是道家文化环境的影响。淮河流域的学术典范,首推道家学派,而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即是隐士文化。隐士文化追求高远素洁、清静和谐、自由独立的出世理想生活,对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喧嚣混浊的现实社会,常常采取批判和远离的态度,对社会礼法规范和权威正统思想也常常采取藐视和否定的态度。这种批判性的学术传统,也在文化性格上得到传承和体现。
三、对历史文化资源不平衡性特点的影响
淮河流域历史文化资源不平衡性特点主要表现为: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区域空间,历史文化资源的形态、内容、风格等呈现出某些差异性,既体现出区域文化多元兼容、和而不同的格局和风貌,也反映出自然和社会变迁带来的错综复杂影响。在不同历史阶段,安徽淮河流域经济和文化发展,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曲折历程,有繁荣期也有衰落期,有高潮期也有低谷期,总体上是由盛转衰,由高趋低。在不同区域空间,安徽淮河流域历史文化或以淮河干流为界,或以淮河两岸大的支流为界,或者受行政区划、地缘关系、经济文化类型等因素影响,呈现出某些差异性和特殊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