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河流域历史文化资源呈现历史阶段不平衡性特点,首先,是受到屡次战乱北人南迁的影响。历史上由战乱引起多次大规模北人南迁,有些南迁还是由统治集团组织的。这种大规模北人南迁必然会打破历史发展的平衡性,带来一些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的变化。比如古代皖江和皖南地区的开发,就与北人南迁有较大关系。其次,是受到全国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大体以北宋为界,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向江南转移。反映在安徽的经济版图上,就是皖北向皖中和皖南转移。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皖北的经济发达地位逐渐被皖中和皖南代替,皖北的文化发达地位亦逐渐被皖中和皖南代替。近代以来,皖江和皖南地区借助长三角得风气之先的发展优势,推动社会经济结构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新文化建设也加快了步伐。再次,是受到南宋黄河夺淮的影响。黄河夺淮是一个标志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说是淮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分水岭,即使后来大明王朝在龙兴之地苦心经营,也只能换来《凤阳歌》的凄楚和无奈。而统治集团“保运、重黄、轻淮”的政策导向,无疑使淮河流域雪上加霜,贫穷和落后成为皖北人长时期挥之不去的梦魇。而皖江和皖南地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人物和品牌。
四、对历史文化资源超地域性特点的影响
淮河流域历史文化资源超地域性特点主要表现为:一些著名历史人物、家族、事件、学派、技艺等人文现象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突破境域限制,产生较大影响,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淮河流域诞生过不少著名人物和家族,发生过不少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产生过一些影响较大的学术流派,还有一些民间文化和技艺在省内外都很有影响。
淮河流域一些人文现象产生超地域性影响,主要是由于这些人文现象本身著名,容易声名远扬。而自然人文环境中的一些因素,则加深和强化了这些人文现象的超地域性特点。首先,居中地理位置和平原地貌有利于人文现象迁徙和流动,而政治鼎革、军事征伐、人口迁徙、社会变动等因素,都有可能推动和加快安徽淮河流域人文现象,向周边地区和域外中心区域转移。其次,历史上四通八达、较为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也有利于安徽淮河流域人文现象,向全国各地尤其是较为发达的中心区域流动。再次,没有形成规模宏大的中心城市,不利于安徽淮河流域人文现象的凝聚和积淀,如亳州、寿县、阜阳、凤阳、宿州、六安等古城,在历史上虽然有一定影响,但都算不上中心城市。安徽淮河流域人文现象往往通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向区域外的中心城市转移,而一些人文现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就是在区域外的中心城市奠定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