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的最高抽象,也是我党在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上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落到实处,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路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的最高抽象,也是我党在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上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落到实处,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路径。

首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转向人们的生活世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个概念是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的,具有最大的广泛性、统一性,是在价值多元、阶层利益分化显著、西方价值观冲击的情况下的理性选择。当前重要的是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进一步的宣传解读,使百姓容易理解、乐于接受;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实现大众化。就是要在人们的生活世界寻找切入点,关注人们的生活境遇、合理需求与现实满足情况,关注人们的内心精神世界及价值选择冲突中的迷茫等,使人们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连,践行价值观是幸福生活的源泉,从而真心去接受、去践行、去信仰、去追求。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

其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发挥制度、机制、法制的重要保障和约束作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人民的利益不只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保证人民充分享有基本人权,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政治、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改革过程中触动人们利益的矛盾大量存在,冲突也时有发生。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问题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利益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利益相关。所以,社会不是因为有了价值观就一定能成为一个道德的社会、和谐的社会。社会主义追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谐等价值观得以实现,人们的合理利益得到满足,都需要制度、机制、法制做保障和约束。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我国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等方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用制度、法规等规范人们的行为,使违背价值观的行为能受到约束和制裁,长此以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点点滴滴地融入人们的意识之中,直至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

再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党员干部群体的示范、带头、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侧重的人群,一是党员干部,二是广大青少年,而党员干部则是重中之重。俗话说“治国先治吏”,“正人先正己”。广大党员干部是党的代言人,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是与群众利益最接近的群体,他们良好的行为会增强群众对党的信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群众之所以追随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广大党员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革命事业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感染了群众、教育了群众、引领了群众。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今天,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党魂,就会失去吸引力和战斗力,失去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意见》对党员干部的重大历史责任给予关注,提出“领导干部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带好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为此,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在思想上增强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知度、认同感;另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责任编辑:李妮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