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加薪之争背后的改革博弈

公务员加薪之争背后的改革博弈

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关于公务员是否应该加薪的社会争论就持续不断,并且争论双方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一般来说,加薪只要限于私人领域国人就不会太关注,即使有部分人因此而羡慕、嫉妒,但也绝不会因此而愤怒。近几年来由于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农民工工资持续大涨,国人虽然羡慕、嫉妒者有之,但几乎没有人认为农民工工资不该涨,更没有人因此而心怀愤恨。即使对于体制内人员,国民对于低收入的中小学教师、基层医院医生,离退休职工的加薪也十分认可,并没有抵触情绪。但对于公务员加薪,普通大众却几乎一边倒地强烈反对,这种反常态度特别值得执政者思考。特别是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下,对于本次公务员加薪之争的处理政府应该更加谨慎,搞清楚民众为什么强烈反对为公务员加薪,他们反对的理由是否合理,如何才能让民众认可政府的加薪方案,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共赢。

一、公务员加薪之争的背景及其主要观点

应该说,公务员群体在这种时候提出加薪很不明智。首先,随着世界经济持续不景气,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加剧,人口红利的消失,后发优势的递减,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率已经由前几年的10%左右下降到2012年的7.8%,2013年的7.7%。到2014年,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国家统计局近期数据显示,2014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8.6%,创2009年4月以来新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7.9%,创2002年12月以来新低,考虑到中国统计部门的数据水分较高,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可能更低。如果再考虑到当前岌岌可危的房地产市场泡沫、地方债务危机,中国经济的复苏之路似乎还很漫长。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导致大批私营企业破产、倒闭,许多小业主惨淡经营,普通大众受收入增长放缓和高通货膨胀压力的双重夹击生活压力大增,在社会各阶层共度艰难时世的时候政府单单只为公务员加薪很不公平。其次,多年来由于利益集团对资源的垄断和分配不均,导致社会贫富分化非常严重,中产阶级开始“下流化”(向低阶层流动),教师、医生,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相对剥夺感强烈,下层民众由于阶层流动之路越来越窄而日趋极端化,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公务员群体作为既得利益阶层的一部分不顾其他社会群体的感受擅自涨薪必然会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再次,民众根本就不相信公务员低薪,尽管“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对公务员的灰色收入、三公消费、职务消费、部门福利有一定影响,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公务员群体自然会想出办法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如矿泉水瓶装茅台,单位餐厅里的隐秘奢侈,公务员考试的继续火热则似乎也证实了老百姓的猜测。如果再考虑到表叔、房叔、房嫂们令人咂舌的财富积累,老百姓根本就不认为公务员工资低,应该加薪。在这种背景下,公务员加薪提议遭到社会上绝大部分人的反对就是必然结果。

然而,由于话语权、社会影响力的不对称,公务员群体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拉拢部分学者、媒体不断制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使公务员加薪似乎成为必然之势。在鼓吹公务员加薪的各种理论中,有4种理论似是而非,最容易混淆视听。第一种是高薪养廉论。该理论认为,要保持公务员队伍的纯洁,防止公务员队伍的寻租,提高公务员队伍的工作效率,就必须实行高薪。公务员低薪会逼迫公务员寻租,导致腐败猖獗,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降低行政效率。为证明高薪养廉的合理性,他们还常常以新加坡为参照。第二种是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公务员考试是当前中国录取比例最低的考试,有些岗位千里挑一,能够加入公务员队伍的基本都是精英,人力资本水平比较高,因此,他们有权力获得与自己人力资本水平相当的待遇,当前公务员的薪酬待遇不能体现他们的人力资本优势,非常不公平,因而公务员应该加薪,使报酬与他们的人力资本水平相当。第三种是社会和谐论。该理论认为公务员队伍是执政的基础,他们负责执行政府的各项政策,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性、对政府向心力的大小影响到政权的稳定,如果公务员工资过低,对政府离心倾向过大,队伍不稳定,就会动摇政权的基础,如果因为低薪导致公务员队伍腐化,就更加影响政权的稳定。因此,要维护政权稳定、社会和谐,就必须保证公务员较高的收入,体面的生活。当前公务员的收入显然过低,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向心力,也催生寻租,因此应该为公务员加薪。第四种是宣扬公务员悲情论。他们通过在网上“晒”部分基层岗位、贫困地区公务员工资,披露个别公务员辞职事件,通过与垄断部门比较收入等方式,宣扬公务员工资过低已经严重威胁到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和公务员的基本生活,企图以此博得社会同情和关注,为公务员加薪制造舆论。

但这些加薪观点似乎并没有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同,反而招致激烈的反驳,尽管反对为公务员加薪的理由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学者和网民们普遍认为公务员待遇优厚,工作稳定,福利好,权力大,地位高。前几年网上盛传“要嫁就嫁公务员”,“死也要死在体制内”的帖子,说明公务员这个金饭碗的吸引力非常大,而一项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的调查也显示70%的应届毕业生最理想的职业选择是当公务员。公务员的基本工资虽然不高,但各种各样的补贴,奖励,福利,使公务员的实际收入并不低。如果再考虑到公务员在子女教育,福利房分配方面的优先权,优厚的医疗、养老保障,高额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公务员的隐性待遇甚至更高。除物质利益外,在中国这个官本位和人情社会,公务员拥有更高社会地位,掌握资源分配权,可以为自己和家人谋取更多合法与不合法的利益。第二,学者们和网民们普遍认为公务员的工作清闲,劳动强度小,职业稳定。与企业、事业单位激烈的竞争压力不同,公务员只要不出大错基本不会被辞退,工作非常稳定;与企业、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充电更新技术、知识储备不同,公务员的工作程序化程度高,技术含量低,不需要经常充电;与企业经常加班加点,流水线超负荷工作相比,公务员工作时间短,工作强度低。因此,与公务员的工作性质相比公务员的工资真不低。第三,学者们和网民们认为,为公务员加薪会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公。由于权力与资源垄断的加深,中国社会阶层固化问题日益严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失地农民群体、蜗居族、蚁族、甚至鼠族群体都在继续扩大,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群体依然庞大,大学生就业一年比一年难,广大内地的中小学教师、基层医生、城市失业工人收入微薄,他们与公务员群体相比更需要政府进行优先照顾。如果政府不顾其他弱势群体的利益优先照顾拥有强大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公务员群体,必然会加剧社会不公,激化社会矛盾。

除这几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外,还有一些人提出了折衷观点,有条件地支持为公务员加薪。第一种是分类加薪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应先对公务员按照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进行分类,然后再根据不同类别、级别进行加薪,并且加薪应该颠覆以往的按行政级别递增的模式,转为重点向贫困地区、艰苦部门、基层岗位倾斜的模式,越基层、越艰苦、级别越低的公务员加薪应越多,逐步缩小公务员内部之间的工资差距。第二种是先改革再加薪观点。[1]一些学者认为,简单地反对或赞成公务员加薪都不对,公务员加薪应该以改革为前提,这些前提包括公务员与官员的财产公开,公务员的工资公开,加强对公务员的权力监督,精简公务员队伍,限制三公支出,提高公务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取消公务员社会保障的双轨制。只有先将公务员的收入和待遇暴露在阳光下,精简政府机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强社会对公务员权力行使的监督,取消公务员的不当特权,中央政府才能考虑为公务员合理加薪问题。

尽管折衷观点包含了更多理性,但在当前严重的社会分化、阶层利益冲突面前难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整个社会围绕公务员加薪日益分化为两个极端的阵营,一方以公务员为首的利益集团联盟准备继续抛开人民大众单方面为自己加薪,另一方是群情激奋的普通大众强烈反对和抵制为公务员加薪,其结果是社会的进一步分裂,改革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如果不妥善解决这个问题,任由社会矛盾持续激化,将严重阻碍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