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不变的追求(2)

20年不变的追求(2)

——张家港市文明城市建设剪影

摘要:从首批国家卫生城市,到全国首家环保模范城市,再到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当众多荣誉接踵而至,外地前来取经的人们,总会问张家港人:奥秘何在?

在张家港,市委书记同时兼任市文明委主任。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抓卫生环境,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从城乡一体文明创建,再到提升城市品质、培育创建文明品牌,市委主要领导更换了七任,但“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任接着一任抓”的传统始终未变。

年过七旬的原张家港市委书记秦振华,当年从上街拍苍蝇、扫马路、拆除露天茅坑开始,“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使文明素养在这片土地生根开花。

多年来,每年春节上班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张家港市委都要召开精神文明建设总结表彰大会。各类文明创建先进名单,每年都会雷打不动地登上市委1号文件。会场外的红榜不仅展示了机关、乡镇经济建设的实绩,还公布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的排名。

在张家港市步行街上行走,很难不注意到商场外信用星级和微信号,用手机扫一扫,就可获知该商家的基本信息、资质信息、荣誉鼓励信息及失信信息等。

这是张家港诚信制度建设中的新尝试。“顾客用脚投票,对商家来说,既是动力也是压力。”一家百货公司的负责人坦言,“五星级的信用等级是推广企业形象的最佳金字招牌。”

2005年以来,张家港市奖励创建先进单位、个人超过3000万元,6个创建成绩靠后的市级机关主要领导被诫勉谈话。现在,奖惩机制又有了创新,更加公开透明,监管面更广,诚信企业也能在税收、贷款等方面享受到优惠。不少外资企业高管表示,来这里投资,正是看中了这座城市文明诚信的创业环境。

在今年2月首个全市的大会上,市委书记姚林荣明确表示,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为此,张家港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机关和乡镇绩效考核,考核分值和经济指标各占50%,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

方式在变,服务市民宗旨未变——

崇德向善,尽在细枝末节处

在张家港杨舍镇,每周日上午,不少孩子会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锦绣社区的“育心读书会”,一起诵读国学经典,4年来参与人数已超过2000人次。

自前年全国首创“书香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后,张家港又举办了网格文化员资格认证和阅读推广员专业培训,通过24小时“自助图书馆”,以及永联亲子书屋、金港镇公益阅读吧等9家社区阅读活动站等渠道,对市民进行阅读指导。

“网格化”公共服务新模式和“书香城市”的推进,使市民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最大受益者;连续10年举办的长江文化艺术节,使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大戏”。

而在农村社区,全国道德模范、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栋材带领村民走向富裕后,陆续建起了戏院、图书馆,让村民天天有戏看、家家有书读,而且坚持开展独具特色的“文明家庭”评选。村民说,像随地吐痰、说脏话等行为现已在村里基本绝迹了。

在位于城乡结合部的金塘农民安置社区,200多位邻里聚在社区“和合书场”欣赏戏曲表演。这个书场在没有表演的时候,也被用于“道德讲堂”,身边的好人好事乃至不文明行为,都可说唱一番。

该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至少占20%,还有将近一半的新市民,文化程度不高。怎样的活动能将文明创建寓教于乐呢?

社区负责人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她看到两位社区居民正在为车位争吵不休,正要上前劝阻,另一位路过的居民小声嘀咕道,“咦,这怎么跟上次在书场表演的小品‘抢车位’中的情节那么像呢?”听到这,刚才还争执不下的居民红着脸互相道了歉。

“发挥主题教育的推动作用、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优秀文化的滋养作用和志愿服务的凝聚作用,是做好文明创建的关键所在。”张家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芳表示,文明正成为张家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李妮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