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思考

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就为我们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指明了方向。

一、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条件基本成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深入考察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史,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作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重要论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们党关于工农城乡关系思想的重大发展。它清楚地表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不仅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根本方针,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核心内涵和具体体现。这为我们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调整,主要是在农业养育工业、农村支持城市这一大政策下进行的。这种调整有其历史必然性。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它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巨大作用,但也在客观上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发展,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三农”问题日益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发展新阶段。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条件基本成熟。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努力形成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新局面。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南华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扩大等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并呈逐步拉大的趋势。只有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道路,积极调整和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才能改变工农关系失调、城乡发展失衡的现状,才能破解“三农”难题,尽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二、把握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努力在关键领域和紧要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最需要办的事情做起,从现在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着力在“促农”、“带乡”、“互惠”和“一体”上下功夫,力争在关键领域和紧要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使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过程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获利益、得实惠的过程。

(一)加大财政投入,更加直接有力地惠农助农扶农。通过财政税收手段,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基本手段。南华县贯彻中央、省、州精神,从2006年起全部免征农业税,开通高原特色农产品“绿色通道”,落实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家电下乡补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民直接受益,有力推动了工农城乡关系的积极转变。我们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方针,尤其在“促农”、“带乡”、“互惠”、“一体”上着力,大幅度增加支农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确保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确保支农资金占财政投入的比重逐年提高,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调整优化资金投向,集中财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入“三农”发展的积极性。

当前,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是城乡差距的主要表现之一,要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推动投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转变,尽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山、水、田、林、路、村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村组道路建设,加快实施饮水工程建设,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沼气建设建设。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成果,加强农村污染治理,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积极引导村庄建设、农房改造和村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促进村容整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保障差”等问题。加快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继续实施“两基”攻坚工程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巩固和扩大农村“普九”成果。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技术培训,建立政府扶助、向市场的多元办学机制,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近几年,南华县投入200多万资金,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加快探索和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南华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要把推进扶贫开发、消除农村贫困作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内容,加大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力度,使农村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夯实以工促农的产业支撑。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关键要以市场机制为纽带,以产业延伸为平台,形成工农互动、协调发展的利益关系。

要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南华县农业龙头已发展到24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400多个,有会员43293人,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5000多户,占农户总数的13%,受益农户收入增加额一般高于其他农户50%以上。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头连农村、一头连市场,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的程度,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也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接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工业对农业反哺与支持的必然选择。

推进农业产业化,要着重抓好两个环节。一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和带动力。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从政策、投入、信贷、用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实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坚持“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方针,积极鼓励农村专合组织多样化发展,引导有条件的优势产业和重点农产品建立行业协会,更大范围地提高农民组织化的程度,力争使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化。二是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使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把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放在突出位置,引导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采取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生产要素入股、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经济关系,确保农户从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获得更多的后续效益。

(三)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城镇化步伐,积极发挥以城带乡的重要作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把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以科学规划为依据、功能培育为基础、产业发展为支撑,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从全局考虑城乡发展规划,积极发挥城镇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带动作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经济向农村辐射。县城和中心镇要把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各种服务放在首要位置,把城镇建设与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园区经济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要正确处理城镇化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坚持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充分挖掘城镇现有潜力,发挥规模效益,防止乱占耕地和破坏生态环境。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中心任务。进城务工农民从事的工种往往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普遍没有社会保障。这种就业模式,把农民工青壮年时期创造的社会财富留在城市,而将养老、医疗等负担留给农村,极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实行城乡一视同仁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坚决取消各类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限制性和歧视性规定,认真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最低工资、工伤、失业以及大病医疗统筹等突出问题,保证农民工的劳动权和劳动安全,使他们享有与当地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逐步破除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质就是对旧的工农城乡关系进行体制机制性变革,关键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制约性障碍。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来消除障碍、提供动力。要围绕巩固和发展财税体制改革成果,加快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全面改革。进一步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切实把工作重心转到对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和营造发展环境上来。要优化政府组织机构,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行“乡财县管乡用”的管理模式。认真化解乡村债务,坚决制止新增债务,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切实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种权利,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巩固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成果,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引导各类资金投向“三农”发展。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加快农村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

三、大力强化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全局统筹和整体保障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必须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体制和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全局中统筹考虑,全面谋划。

要与实施兴工富县战略结合起来。工业落后是南华经济落后的主要症结所在。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兴工富县”战略,把做强做大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任务。发展工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全面深化改革、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学发展之路。特别要注重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努力以工业的大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的大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工业带动和支持农业发展的直接抓手。南华农产品丰富,野生菌、核桃、叶茶、大白芸豆、马铃薯、萝卜具有传统优势。要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南华工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优先产业,发展工业经济更要以此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培育名特优新品牌,扩大市场销售,带动农业升级和促进农民增收。

要与建设“和谐南华”结合起来。工农城乡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方面,在目前的工农城乡关系中,农业和农村处于弱势地位,存在诸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因此,必须把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与建设“和谐南华”有机结合起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工农城乡和谐发展。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解决农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上网难、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问题。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壮大农村文化队伍,创新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着力发展农村民族特色文化。继续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积极组织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倡导和营造文明乡风。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推进农村法制建设,加强农村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自觉性和能力。尤其要注重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决纠正和防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努力通过调整工农城乡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构建新的工农城乡关系,真正使农业繁荣兴旺、稳步发展,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

要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坚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要求,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要坚持“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保稳定、建和谐”的思路,把提高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有利于“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各级各部门在规划、政策、投入、服务等方面切实向农村倾斜。选准配强管好县乡党政“一把手”,加强促进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发展的领导力量。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和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委班子,积极培养吸收有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青壮年入党,搞好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尤其要注重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个奢靡之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为农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多办顺民心、合民意的好事实事,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