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战友"赵庆珍(3)

千里上门替牺牲战友尽孝21载 为妈改名离乡不改初心

摘要:他本名赵庆珍,43岁,江苏徐州人,在四川邛崃工作、安家。不过,母亲、长辈却都叫他“义江娃”。实际上,他与母亲程秀莲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她原是他在空军学院上学时好友余江的母亲。1993年,余江因飞行事故去世,留下一个万念俱灰的母亲,赵庆珍毅然决定代替战友照顾母亲。为了这个约定,他将远在江苏老家的父亲托付给两位兄长,自己则以邛崃为家,在这里娶妻生子,照顾妈妈至今21年。2014年5月,赵庆珍荣登“中国好人榜”。

赵庆珍是个心思细腻的人,他为了能够减轻妈妈来回翻译的负担,就主动留意起邛崃话,无论聊天还是陪妈妈上街买菜,他都会认真听,不明白的还会向妈妈询问。第一次到邛崃短短休假20天时间,他基本上能够听懂当地人说话。回到部队后,他还专门找几个四川战友聊天,学习四川方言。后来,他跟着程秀莲走亲戚,余江以前喊啥,赵庆珍就喊啥,亲戚都把他当成亲人。

瞧这一家子,其乐融融、幸福满满。这正是赵庆珍所希望的:“妈妈缺的不是吃穿,就缺一个家,我所做的事,就是让咱妈有个家”。沈玲 摄(资料图片由空政宣传部提供)

赵庆珍在武汉部队时,有很多人张罗他的婚姻大事,妈妈也写信给他,希望他在部队或是老家找个合适的姑娘,而他坚持要找个邛崃本地的女孩,“那里是我的家,要找个离家近的。”

赵庆珍的所做的一切,在程秀莲的同事和亲戚朋友中一传十,十传百的散开,名字不胫而走。邛崃市文昌中学教师孟永凤被他的赤子情深所打动,内心仰慕已久。她主动找到程妈妈家,要到了赵庆珍的联系地址并主动写信联系。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的孟永凤知书达礼,含蓄内敛,心地善良,人品文采都不错。通过鸿雁传书2年,两人的感情与日俱增,2000年喜结连理,有了爱人的理解支持,共同分担起照顾妈妈的责任和义务,赵庆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部队工作之中。后来因身体原因停飞,转入行政管理岗位,先后任排长、保卫干事、指导员、副营职参谋等职,每项工作都出色完成任务,多次立功受奖。

而孟永凤至今还保留着赵庆珍寄给她的第一张照片,当时赵庆珍刚刚参加完抗洪,脸晒的黝黑,眉宇间却透出一股刚毅。“我相信自己的选择,能够信守承诺一辈子替牺牲战友尽孝的人,一定是顶天立地的好男人。”面对当初的选择,孟永凤从未后悔。

赵庆珍默默无闻对妈妈的付出,不仅收获了美满的爱情,还有了爱的结晶。2001年4月儿子诞生后,妈妈成了最忙的人,也是最开心的人。她把所有爱倾注在了孙子身上,洗衣做饭、接送上幼儿园、识字读书,为的是不让部队的儿子和教书的儿媳分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之中。

5.他不是"替身"是亲儿 孝子带"妈妈"看父亲

赵庆珍发自肺腑照顾妈妈,妈妈也用一腔慈母之心爱护着儿子。作为单亲妈妈,程秀莲此前一直住在学校宿舍。余江去世后,她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办理了离休,借宿在亲戚家。1995年,程秀莲想让儿子每次回来时都有个安稳住处,于是用余江的抚恤金,又向亲友借了近两万元买了一套房子。这一切,都是瞒着赵庆珍完成的。那些年,赵庆珍常提出要承担家里开支,她反复拒绝:“我有退休金。”2007年,赵庆珍转业到邛崃。由于工作需要,他时刻不能脱离岗位。每逢值班,程秀莲总会去给儿子送饭。有一次,她冒着大雨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赵庆珍单位时,浑身都被淋透了。望着她远去的身影,同事羡慕地对赵庆珍说:“有这么个好母亲,你真是有福气!”

赵庆珍只比余江大一岁,身材也差不多,身上带着余江的影子。但这么多年,程秀莲从没有把赵庆珍当成余江的“替身”,而是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儿。去给余江扫墓的时候,程秀莲会默默告诉余江:我又有了儿子,义江娃对我很好。

赵庆珍(右)与母亲程秀莲一起祭奠烈士。资料图片

对程秀莲来说,赵庆珍两次救了她的命。“江娃离去后,是赵庆珍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煤气中毒,又是他救了我的命。没有赵庆珍,我就活不到今天,他虽不是亲生儿却胜似亲生子。”程秀莲总说:“人家都说亲情亲,我觉得人间真情比亲情更亲。”

幸福的生活也不是一路平顺,2002年底,赵庆珍发现妈妈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平时也不太喜欢和人交流,就打算带着妈妈去苏北老家走一走、散散心,顺便看望一下父亲和两个哥嫂。当赵庆珍把这一想法告诉妈妈时,程秀莲心里很是高兴,她早就想见见这个“孝子”的父亲。出发前,妈妈想到这是和赵庆珍父亲的第一次见面,心里不免有点忐忑,担心对方会怪她抢走了自己的儿子。让她没想到的是,赵庆珍的嫂子们连续好几天给她打电话,叮嘱她多穿点衣服,说徐州老家有点冷。嫂子们的热情,让程秀莲打消了原来的顾虑,决定和儿子赵庆珍回家。

到了徐州后,赵庆珍的老父亲和哥嫂们亲自把程妈妈接回家。赵庆珍的父亲握着程秀莲的手说:“他娘走的早,我这边有他大哥、二哥照顾,我这个幺儿就是你的儿。”老父亲的话让程秀莲感动不已。在徐州的几天,赵庆珍和家人陪着程秀莲去各大景点游玩,转公园、散散步,感受苏北水乡的风土人情,领略外面多彩的世界。一路上赵庆珍对老父亲和妈妈百般孝顺,细心地照看这两位老人,看着两位老人交谈和睦,赵庆珍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6.一个武装部长的心愿 好战友的故事这样传开

事实上,赵庆珍的21年照顾战友母亲的义举被更多人知道是经过了一波三折。

有一年征兵时节,原邛崃市人武部部长杨军在牟礼镇调研走访应征青年素质时,第一次听说了赵庆珍的感人事迹,泪流满面。同为军人的杨部长,深深理解军人的赤子情怀,当即上门找到赵庆珍,想把他作为优秀转业军人典型进行宣传,却被赵庆珍一口回绝,他觉得自己没做什么,也始终不愿意去揭开妈妈内心的那道伤疤。几年内,不死心的杨部长多次和赵庆珍沟通,但次次都被婉拒:“我只是做了一些应该做的。我希望妈妈过上平静的生活,不要揭起过去的伤心事。”

晚饭后,和儿子一起散步,是母亲最惬意的时光。沈玲 摄(资料图片由空政宣传部提供)

2014年,杨军从邛崃调任都江堰任武装部长前,始终有一件心事在心头萦绕,“好战友”赵庆珍21年默默践行诺言、认亲行孝的事迹总在脑中闪现,久久不能释怀。“现在这个社会太需要这样的‘正能量’了”,他决定在调任前,完成那个让他萌生已久的心愿,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杨军部长找了很多战友一起去给赵庆珍做思想工作,告诉他让更多人知道他的事迹不仅仅是他个人,也是对余江烈士的一种缅怀,更是对空军飞行员这个职业的敬仰、对当代军人战友情的生动诠释。杨部长的诚心终于打动了赵庆珍,当他看到妈妈逐渐走出阴影,勉强同意。

赵庆珍的事迹被广为流传开后,邛崃市民都被这种大爱无痕、大孝无垠所感动。邻居专门跑来跟程秀莲摆龙门阵:“看你们一家其乐融融,背后还有这么多感人的故事,有情有义的儿子这么孝顺,你真的好有福气哦……”      “我说不出来什么。”提起替友尽孝这件事,赵庆珍反复称自己不擅长表达。只说21年前做出这个决定时,他甚至没有经历犹豫的过程,就是认定了,觉得自己应该这么做,否则会于心不安。他说,妈妈对他就像对亲儿子让幼年丧母的他,也感受到了母爱。现在,赵庆珍工作地点离家不远,妻子是中学教师,儿子在同一所中学读初一,一家四口每天都能一起吃午饭。赵庆珍觉得,这就是难得的幸福。     在赵庆珍和程秀莲母子心里,始终有一份军人情结,程妈妈说:“我这两个儿子都当过兵,都是空军,所以我给孙子起名叫鹏程,以后也让他去当空军!”

(本网根据稿件《赵庆珍:二十一年如一日 千里上门替牺牲战友尽孝》 、《广空转业干部赵庆珍故事集》、《军转干部赵庆珍义务照顾牺牲战友母亲20余载》等综合,感谢中国文明网成都站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因为一个“信”字,他应允了对战友的心底承诺,照顾战友母亲21年。因为一个“义”字,他放弃了为之自豪的蓝天梦,替战友尽膝前之孝。21年来,为兑现承诺,他赴四川邛崃替牺牲战友照顾母亲。他用无垠的爱告慰了九泉下长眠的战友,用儿子的无尽孝道抚平了母亲丧子之痛,他的真情胜过了血浓于水的亲情,用“情、义、真”书写着最美的人生篇章。赵庆珍的感人事迹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亲情、孝道和承诺。他愿意把时间花在孝亲上,无论是当兵时的探亲,还是在军营里写信,甚至选择在程妈妈生活的地方转业。而现代社会,许多人花在父母身上的时间却越来越少。读完他的故事,您是否也会反思自己的孝心?

责任编辑:李妮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