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工业4.0”的契合点(3)

中德合作“工业4.0”的契合点(3)

对中德合作的挑战与启示

目前,“工业4.0”在德国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得到了默克尔政府、工业界和学界的大力支持与推动。尤其是德国政府寄希望于通过进一步发挥德国长期以来在产品创新、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复杂工艺管理等领域的优势,在改变民众生活和德国经济实力与地位的同时,提升德国工业与经济的全球性竞争力与影响力。

为此,自2012年底以来,德国科教部先后拨款1.2亿欧元用于包括生产智能联网、IKT研究、自主调整生产流程等五大领域愈60个研究项目的开发,其中涉及诸如工厂智能自主调控式生产、未来联网生产的智能工具、人与机器互动、仿造产品的预防性措施等。同时,默克尔政府积极推动包括与中国在内的跨国合作,以期保证和缩短原定于2020年付诸实施的目标期。

中国自2011年以来在工业规模上已压倒美国和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国。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美国“工业复兴”计划、欧盟“再工业化”和德国“工业4.0”的提出,并鉴于东盟国家、印度和拉美国家拥有更低的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中国工业发展正面临着重大的挑战。由此,工信部在2013年9月出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重点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以改变中国制造业现状,使其在2025年跻身现代工业强国之列。

总体来看,德国工业4.0战略与中国的两化深度融合在核心理念、主要内容和具体做法等诸多方面有一定的契合之处,可携手合作,相互借鉴与互补。

首先,“工业4.0”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取决于国际通行的规则与标准。在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工作机制框架下,中德双方就标准问题可展开更为系统和战略性的合作。

其次,在中德“工业4.0”对话机制框架下,积极探讨政策与制度保障体制的建设,通过建立专职工作组,参照德国政府的八大措施,制定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长效机制,从而形成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制度保障。

三、建立跨界合作小组与研究平台,产学研用联合,整合有效资源,积极快速有效地推动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四、积极推动对国内传统生产模式的智能化试点改造和人员的培训,并借助明年中国担任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CeBIT)合作伙伴国的重要契机,进一步深化两国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合作,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和中国企业参与建构和影响全球制造业的未来发展。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