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下”:如何走出海洋?

中国“南下”:如何走出海洋?

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国如何克服海洋方向地缘条件的先天不足,如何突破带有冷战思维的霸权国家的所谓岛链封堵,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目标?以经济合作为纽带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否为解决南海争端带来新的可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王宝付教授在这些领域有着深入思考。

“西进”与“南下”并举

《南风窗》: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最高决策层对周边外交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说是一个具体化,这样的战略思考或者说战略布局对陆海安全统筹将起到怎样的作用?能否有助于中国走出第一岛链?

王宝付:构建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分别针对的是陆地和海洋两个大的战略方向。从根本上讲,这一构想的提出很重要的一点是基于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备大国的地缘条件,可以说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稳定周边、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一个新思路、新战略构想。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方面是基于历史的延续。中国历史上面临的安全威胁长时间来自陆地方向,明朝以前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侵扰,海上安全威胁与陆上安全威胁同时存在是在明朝以后,东南沿海地区海盗和倭寇侵扰之患日益严重,到了清朝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因此也就一度有了“塞防”和“海防”之争。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说,陆海统筹不是今天才出现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中国周边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国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陆海必须皆通,在构建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同时,必须走向海洋。但是,在中国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念中,海洋在很长一个时期是不被重视的。海洋是什么?海洋是天然屏障。面对海洋时代的到来,面对周边安全形势的日益复杂,中国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不仅仅是需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还需要有一个体现中国战略文化的国家海洋观,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海权意识。

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虽是陆海兼备的大国,但在海洋方向地缘条件存在先天不足。从军事战略的角度分析,中国东海方向呈半封闭状态,岛链就像一个天然的链条,使我们的海上力量出去比较困难。海上霸权国家正是利用这一点,试图编织一条从海上封堵中国的锁链,借此压缩中国的战略空间。试想中国如果连第一岛链都走不出去,何谈建设现代海洋强国!

《南风窗》:从历史上看,在追求海权的过程中,有些国家成功了比如英美,也有像法德这样失败了的国家,陆海复合型的国家通常面临两难,西方有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很难成为陆海双料强国,中国追求自己海洋权益过程中,会遇到这个问题吗?

王宝付:西方的海权思想核心是争夺海洋、控制海洋。美国海权之父马汉的海权理论,之所以会成为美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国家对外战略,是由许多历史条件促成的。马汉的海权理论适应了美国向海外扩张的需要。中国文化与美国不同,与其他早期海上发达国家也不同。中国有郑和七下西洋播撒中华文明、传播友谊的世界航海纪录,但中国却从来没有在海外进行过殖民统治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抢占别国领土这样的基因。

与西方向海外拓展殖民地的思路不同,历史上中国从来没有过西方向海外扩张那样的海洋战略。今天,中国更不会重复过去西方大国争夺海上霸权所走过的道路。中国如果有这样的战略文化,早就没有西方什么事了。在国家安全上,今天我们的确有陆海统筹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兼顾两个战略方向。近一个时期以来,有人提出“西进”战略的问题,尽管有争论,应当说这样的探讨是有益的,如何更好地表述可以研究。但有一点需要指出,中国学者提出“西进”战略,我想绝不是因为海洋方向的安全压力上升才会选择“西进”。而是没有中西部的真正发展和崛起,中国不可能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强国。

当前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可能更多地来自于海洋方向,但如何打破封堵却不能局限于海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从地缘关系上看必须发挥陆海兼备的优势来。当然,无论是陆地方向还是海上方向,走出去的方式、路径都应与国家发展相适应。

随着中国不断走向世界,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维护自身的海外利益显得至关重要。美国是海上超级强国,其维护海外利益不仅靠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实力,更多的是依靠军事力量和军事联盟。但是,即便是海上实力超强的美国要维护海外利益,也不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军事力量。比如在格鲁吉亚、乌克兰两场危机中,为了对抗俄罗斯,美国海空军力量都进到了黑海海域,但对俄罗斯应对这两场危机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美国也没有像处理中东问题那样,轻易地使用军事力量,因为俄罗斯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连美国这样的海上霸权国家都不能任意地使用军事力量,其他国家更不能单纯地依靠军事手段去解决问题。

二战结束后至今,以军事手段解决海上争端的例子不少,但成功的不多。中国维护自己的海洋利益,走向世界海洋,更应重视综合运用国家政治、外交、经济等手段,当然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的问题上,军事手段可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虽然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大国,但与其他大国相比,我们在地缘环境上存在先天不足。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以及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性等特点决定了中国地缘战略必然是“陆海统筹、东西并举、南北兼顾”。

《南风窗》:中国发展海权面临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就是西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国家纷纷在调整海洋战略,这是不是会让“南下”增加很多困难和变数?

王宝付:海洋在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提高,海洋经济对沿海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普遍在提升,有关国家都认识到了海洋对国家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海洋意识都在增强,这是海洋争端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海问题有复杂的历史现实原因,近年来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复杂因素。中国提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意义是多层面的。南海争端的当事国主张不同,区域外势力的插手干预等因素缠绕在一起,近期内难以找到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办法。正因为如此,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对解决海洋争端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主张,坚持通过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途径逐步解决岛礁争端、海域管理争端、海洋资源开发争端。

通过共同开发可能解决不了复杂的海上争端问题,但是通过这一途径可以扩大共同利益,可能为今后解决争端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至少可以为稳定紧张局势创造比较好的气氛。通过共同开发把有关国家的利益更多地连接起来,让各个国家都能从中受益,从而使争端的当事方感受到维护和平稳定比冲突对抗带来的利益更大。只有这样,才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为解决争端创造条件。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