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文化是复合的、多元的、绵延的,是一条永不干涸的汇集众流的历史文化长河。所以传承与创新大学文化,防止大学文化式微、大学精神衰退,理应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笔者认为——
教育家不能缺席。大学应当由教育家来治理,大学文化应当由教育家来倡导力行。但纵观以往大学领导的选拔任用,一直都参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没有提出过教育家的选拔标准。在大学领导的选任标准上,没有突出大学领导应当具备的教育理念、学术水平、人文底蕴以及对教育规律的掌握和遵循,即教育家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导致教育家在大学办学主体地位的缺席。应当重视选拔教育家来治校办学。
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不能缺位。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大学文化,共同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当我们从理论与实践上无法解答“钱学森之问”时,首选应当是确定适合我国国情,跨国际、跨文化交流的高等教育理念,能够对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从战略上把握,宏观上的整合,将不仅决定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能力,同样可使大学文化更趋繁荣。
人文精神不能缺守。大学本质上是传承人文精神、延续民族血脉的。一所好的大学长期积累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具有持续不衰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创造力,师生都是其守护者。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和稀薄成为现在中国大学的软肋。一方面技术至上排斥了人文精神,提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断裂日久,人文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亦会导致大学文化异化和学者社会责任淡化。我国著名科学家任继周院士说的“人文素养决定一个人在专业上能走多远”,真是至理名言。
教师的育人责任不能缺失。教师是大学教育的主体,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播者。特别是名师,是学生的精神偶像和学校的精神象征,是知识的化身,人格的楷模,效法的榜样,对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心灵塑造及价值选择方面的引领启迪示范不可替代,故教师除教书之外,更要肩负起传道育人的神圣职责。
大学是对大学生的精神雕琢,而精神雕琢的利器便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如果说大学文凭是进入主流社会的通行证,其实,大学文化才是对青年人生的一种再造和升华。人才培养是一个复合因素作用的过程,因而,人才必经多元文化的锻造,才能应对时代,立足社会,支撑人生。
(作者系甘肃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