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女子撞伤72岁老人后辞职照顾 欲卖器官赎罪(3)

21岁女子撞伤72岁老人后辞职照顾 欲卖器官赎罪(3)

述评

穷人善举之后……

当一切都被预先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着——于是我们也不难理解,当撞倒老人之后习惯于“逃”这个近乎被许可的惯性思维时,李朝润选择扶起老人并照顾至今的举动,会被许多人议论为“就这人最傻”。

逃不逃、扶不扶、老人——当这些“炙手可热”的话题性元素与“穷”碰撞在一起时,它所产生的强烈效应足以让心志坚定的人也望而却步。在21岁女孩李朝润与72岁老人郑金国身上,恰恰交织纠葛了这些矛盾冲突的焦点。

一个是几乎身无分文的柔弱女孩,一个是孤苦无依的独居老人,“穷”与“弱”是他们共同的命运底色。“没有假设,更没有如果”,毫无积蓄,更无任何“人脉”资源的李朝润,能在撞倒老人后坚持照顾至今,这需要比常人更强大的道德内省、勇气和良知。

在过去的讨论中,“扶”“逃”“讹”这些话题常被延伸至道德、素质等等层面。有的讨论止于前半截,即“扶起之前”。“扶起之后”,当道德、素质等被视为公民的素养都到位之后,事件就能相安无事地发展下去吗?

李朝润想变卖自己的器官为老人“赎罪”,老人担心自己连累了李朝润——如果这就是“穷者善举”的结局,那么,旁观者所评论的“傻”至少会被许多人认为是成立的;如果这就是“敢于扶起”之后需要背负的沉重负担,那么,“逃”至少会被许多人认为是“被许可”的选择,尽管可能是“卑鄙”的。

李朝润说,她相信因果报应——善始应有善终,善举应有善报,这一因果循环的规律曾经是支撑民间百姓行善积德的朴素信仰。如果事件违背了这一因果循环,轻者让人充满算计与顾虑,重者则是这一朴素信仰的崩塌——若善举以“非善”相报,那么,“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会成为一种默行于世的潜规则。

关注李朝润与郑金国,在这个事件中,我们不仅仅是在关注两个独立个体的命运,也是在匡扶社会的信心与正义。我们希望李朝润与郑金国的经历能成为为社会提供正面示范的积极案例,而不是成为“某某人扶了被撞老人之后变得如何如何”的反面把柄。

因此,为“敢扶”和“扶起之后”创造无“后顾之忧”的外部条件,显得更为迫切。(据东南快报)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