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亟待搭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软平台”

摘要:我国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对新兴海洋产业支撑力不足,是海洋科技领域的顽疾。记者在调研时了解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产业科技人才匮乏、无成果第三方评价机制、无院所与企业合作规范及缺乏政策扶持引导等问题,亟待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搭建“软平台”。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软环境”恶劣

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介绍,目前我国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为25%,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多位海洋科技专家认为,我国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偏低主要原因是无体制机制保障,缺乏政策扶持引导,产学研仅停留在洽谈会、对接会和展览会等形式上的“结合”。

1

(图片:2014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

第一,海洋产业科技人才不受重视,数量匮乏,无评价培育机制。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李乃胜说,海洋产业科技人才被科研领域认为以钱为目的,有“铜臭味”和“土豪味”,不如单纯从事科学研究、发核心期刊论文的人才品位高、层次高,因此产业科技人才不受尊重和重视,相关从业者在业内都是二流人才。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余兴光指出,学术科研人才可以通过发论文、评职称体现自己的价值,获得成就感,收入待遇也能逐步提高。但没有衡量海洋产业科技人才工作和贡献的评价体系,他们得不到相应的认同感和收入待遇,导致海洋科技人才非常不愿意从事成果转化和产业开发。

第二,可转化海洋科技成果无第三方客观评价体系。李乃胜说,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经常遇到的问题是科研人员抱着成果不愿意放,企业家遇到海洋科研成果不敢投资,双方互不信任,常有科研成果“放过期”,不再具有转化和产业化价值。“这就相当于伯乐选千里马,同一匹千里马遇到不同的伯乐会有不同遭遇,伯乐主观因素太强。”他说。

2

(图片:“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穿越赤道。)

第三,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无规范化合作机制。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现在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主要依靠“脸熟”和人际交往,合作方式随意性强。“成果转化操作机制、企业经营情况、利益分配和后续科技支撑不明确,导致双方互相猜疑,经常走的路子就是同心协力、‘同床异梦’到‘同室操戈’。”李乃胜说,“这也导致同样的科技成果,有些企业能赚钱,有些企业会赔钱。”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1998年推出4个可供转化和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命名为“海宝1-4”。“其中‘海宝2号’比脑黄金效果还好。”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办公室主任陶保民说,“我们通过技术入股与一企业合作开发,结果企业说亏损了,产品一直出不来。因为已经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没法再转让,白白葬送了4个科技成果。”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