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新”带来
企业发展大效益
“我们公司预订的10千伏带电作业绝缘平台什么时候生产出来啊?那可是个好东西,我们等着用呢。”10月24日,国网山东电力工会接到来自潍坊供电公司的咨询电话。
10千伏带电作业绝缘平台是国网山东电力甄选的优秀职工创新成果之一。这些成果均为来源于一线班组的小发明、小革新,面向社会招标生产,这标志着国网山东电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由原来的“谁创新,谁应用”转换成“我创新,大家用”。
2011年冬,聊城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班长王胜利接到通知,聊城开发区蒋管屯的一个客户急需用电,雪后的野地又软又滑,五六吨重的绝缘斗臂车寸步难行。这次经历给了王胜利一个启发。对供电企业来说,不停电就是最好的服务,是不是可以研制一个不受地形限制的绝缘作业车?
王胜利带着班组成员开始了将这个想法变为现实的探索。经过研究分析,他们决定制作一个集旋转升降功能于一体的新平台。目标已定,班组成员开动脑筋,集思广益,通过理论计算、材料选择、工具的整体试验,并借助计划停电线路进行一次次现场试验。
2012年10月23日,研制成功的可旋转升降10千伏带电作业绝缘平台被带到停电现场,完成了它的第一次使命。借助该设备,两年内,共带电作业102次,实现直接经济效益预估每年约266万元。去年底,该平台与其它15项成果一起被定为国网山东电力要在全省推广应用的首批职工创新成果。
如何攀上一根20米高的电杆作业?在54年前,这是个难题。当时年仅24岁的淄博供电公司职工张克京,用创新的眼光盯上了这一点。他有空就琢磨,没事就画图,到处找材料,跑到好几里路远的炼钢厂去制作,1960年的秋天,一双铁鞋终于成形了。在此后的54年里,这双被命名的“克京铁鞋”走向全国,一直沿用至今,无可替代。
在张克京退休前工作过的临淄客户服务室,现在有一个“葛旺泉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5月,由淄博供电公司临淄客户服务分中心的18名技术创新骨干和一线业务能手组成。它的带头人葛旺泉创出了“六步”创新法。工作室传承了张克京的创新精神,成立两年多来,成员们的创新思路和手段一步步“跑”了起来,不断用新办法解决工作服务中的具体问题。
倡导班组创新,国网山东电力从建章立制入手,制定实施了《关于推进创新工作室建设的实施意见》、《创新工作室示范点考评细则》、《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励办法》等制度,推进创新工作室走上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轨道。
截至目前,国网山东电力共有创新工作室273个,涌现出以“工人专家”夏晓宾、国网职工技术创新带头人高森、“红石榴”QC小组等一大批优秀创新团队和个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