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时代生产生活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提出新挑战
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总会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更新而缓慢演进。当下的中国已跨入工业时代,工业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必然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西方工业时代形成的思想观念也会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工业时代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人定胜天、崇尚创新和竞争的思想观念。工业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不仅仅是土地,而是无所不包的所有自然资源,人类不断从大自然中获取各种生产生活资料。在向大自然进军过程中,人们形成人定胜天的观念,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对立而不是顺应和谐,这在工业时代前期表现得比较明显。这种人定胜天的天人对立观念是建立在人类对自身力量过分自信基础上,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人,拥有不断实现强烈欲望的智慧与才能。这种自信也反映出工业时代文化的特质:肯定人的欲望,张扬人的个性,崇尚创新和竞争而不是压抑个性以求稳定。这明显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强调稳定性等思想观念。
工业时代生产生活方式促进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观念的发展。在工业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成为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观念的发展。比如,货币使商品的交换变得便利、自由,人与人直接的依附关系因货币的介入而变成人与人通过货币发生间接关系,拥有货币便可以提高人实现欲求的程度和自由度(尤其是物欲的自由),从而促进自由观念发展。再如,货币的等价性使人们在拥有等量货币时获得价值上的平等,从而促进平等观念发展。这些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等级秩序等的忠孝文化有着明显差异。
工业时代生产生活方式容易导致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货币一旦成为实现欲望的中介,便由人生的手段跃升为人生的目的,人欲望的实现变为货币占有欲的实现,于是便导致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在工业时代,一些人将物质利益看得比道德、名声等更重要。这种物质至上、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贱货而贵德”等价值观形成极大反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