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轮国企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国企改革仍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国有产权单一、“一股独大”等问题尤为突出,由此导致了企业治理机制存在先天缺陷,严重影响了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形成。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也是深化国企改革的突破口。
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源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源于寻找公有制经济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在中共中央的重要文件中早已提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思想。经历了不断的理论创新、政策推进和实践探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再次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进一步提出“要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根据这些要求,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融合发展将成为新一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头戏。
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障碍
国有企业通过引入多种经济成分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整合资源优势,规范公司治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存在的一些制度障碍严重制约了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化。
1.国有经济的定位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国有经济布局仍存在着数量过多、战线过长,资源配置重点不突出,规模不经济,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等不合理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此前,就宏观而言,国企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是对国资和国企做战略性重组,破除行政垄断;国企应主要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一般竞争性行业真正退出来,但时至今日效果并不理想,其问题关键之一还是对国有经济缺乏严格而准确的定位。由此使得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过快膨胀,一度出现“国进民退”现象,也严重限制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空间。国有经济的定位问题关系着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领域、范围及程度。因此,国有经济的定位不解决,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就难以取得新的突破。
2.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目前各界最担心的是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在上一轮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蚕食和侵吞国有资产的情况,引起市场较大关注并一度引发了学界的大讨论。一些人将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视为“一顿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并强烈要求 “停止以民营化为导向的产权改革”,一度使得国企改革停滞。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社会公平,国务院曾专门发文规范国有企业改制,相继叫停管理层收购(MBO)和员工持股。对于本轮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对此很多国企负责人和民企的老总都怕承担“贱卖和瓜分国有资产”的罪名。如果不能从法律法规上规范操作流程,出台具体方案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打消企业负责人的顾虑,本轮混合所有制改革就难以推进。
3.产权保护问题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确保产权明晰、保护严格。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不仅明确“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还强调“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当前由于多种原因,不同所有制的产权保护强度还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国有资本的产权以国家信用为后盾得到充分的保障;而非公经济的产权保护仍然面临不确定性;企业家财产权被公权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对产权没有严格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要真正激发民营企业家在一个不确定性的市场中投资创业是难以办到的。在产权保护力度不统一的情况下,混合所有制改革很可能变成国有资本的“独角戏”,即便垄断行业放开,民营资本也未必敢进去。
4.外部经营环境的制约
民营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展现出强劲生机与活力,并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民营经济仍面临一些有形无形的障碍和困难,其外部经营环境仍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一是当前还存在市场主体权益不平等、机会不平等、规则不平等现象,民营资本投资领域受限。虽然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逐步放开国有垄断产业,但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空间、产业准入、资源获取方面仍存在种种有形或无形的限制。二是我国对于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还很不完善。在上一轮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非公有资本参股国有企业时往往缺乏话语权,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导致本轮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民营投资者顾虑重重,纷纷表示“如果不控股,将不会进入”。由此可见,如果不消除各种阻碍市场竞争的因素,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将难以实质性推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