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惠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精神文脉的当代传承 (3)

高惠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精神文脉的当代传承 (3)

摘要:“礼之用,和为贵”,是儒家对于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子贡评价孔子说:“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所谓“动之斯和”就是能使民众团结一致,同心协力。

所谓“知耻以崇德”,是把“知耻”作为“崇德”的基本点。耻感文化在儒家文化中表现得极为突出。孔子将“行己有耻”作为“士”的人格要求,孔子还说:“邦有道,贫且贱,耻也;邦无道,富且贵,耻焉。”孟子也把有羞耻感作为促人成君子的基本条件:“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他还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作为君子“三乐”之一,人以无愧于天地良心为乐,这正是“知耻”的另一种表达。由“知耻”衍生出的一条行为准则就是:“克己慎独”,即在一个人独处时仍能自觉审慎地坚持道德操守,对自己严格要求。这是“知耻心”最为鲜明的外在表现。如果不“崇德”,不心存敬畏,是做不到此点的。

二是把“取之有道”作为处理为政者廉洁与利益、道义与富贵关系的准则。“义利之辨”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三大辩”之一,作为“为政者”,免不了要与“利”打交道,要面临贫穷还是富贵的问题。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政治伦理并不用禁欲主义或苦行僧主义来回避论及利益与荣华富贵,而是提出了一个在今人看来合乎人性、人道的现实原则,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还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也说:“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俸禄确实吸引人,但如果不问其是否合乎礼义就欣然接受了,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呢?这些话语,都为为政者提供了正确行事的道德指南,既坚持了儒家“崇德”、“德主刑辅”的治国原则,又合乎人性,具有可操作性。正如孟子所叹:“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三是通过送箴言、刻石铭、写衙联等各种手法劝喻官员,弘扬政德、惩治腐败。儒家的这种做法,已在我国遍及各地的牌坊、石刻碑林等各种文化遗存中表现出来,使后人由此可以体会儒家以“五常”为主线的德治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历代传承。儒家以“五常”为主线的德治思想有两个特征极为明显,一是其“仁本”思想渗透于所有德目与道德诉求之中,如基因排列图谱,儒家使其一切说教像基因图谱对于每个生命一样,都成其为特有物种的血缘证明。换言之,儒家的“五常”思想,是渗透于其所“统治下”的所有人群之中,具有一种超越阶级与等级的普遍性。二是儒家赋予“五常”以极大的阐释空间,对“仁、义、礼、智、信”的解释,是随朝代的变迁而不断有所扩张与丰富的。今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诚信”、“和善”纳入其中,不能不令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民族文化的烙印。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李妮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