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6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提出五点要求。第一,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第二,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第三,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第四,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第五,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
当前国际国内能源发展趋势如何?我国能源安全面临哪些挑战?如何理解能源生产革命与消费革命?如何落实总书记提出的五点要求?值得学术界深入思考。
能源消费革命
“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能源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既面临由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转变的难得历史机遇,又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从国际看,能源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全球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能源资源供给长期偏紧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争论已久的“石油峰值”可能在2020年前后到来。在供给偏紧的背景下,国际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发达国家竭力维护全球能源市场主导权,强化对能源资源和战略运输通道的控制。能源输出国加强对资源的控制,能源的战略属性、政治属性凸显。
当前世界能源版图呈现供应方和需求方同时“多极化”“多元化”的纷繁局面,客观上有助于降低能源进口国成本。非常规能源崛起使西半球国家几乎完全实现能源自给,并形成了以中东、中亚、俄罗斯、北美为主的四大能源供应板块。未来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增量占全球增量的绝大部分,消费重心逐渐东移。
此外,围绕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更趋复杂,新能源开发力度加大。发达国家一方面加快发展节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推行碳排放交易,强化其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碳关税、环境标准等贸易壁垒,挤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
从国内看,我国单位GDP能耗过高,化石燃料比重过高,“高碳”式的能源消费方式直接造成高污染、低效率。国内常规化石能源供应不足,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26%上升至近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突破30%。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第一,我国石油进口源集中于中东、非洲且多为局势动乱地区,而美国未来的外交与地缘政策或许会增加中东局势动乱的可能性;第二,我国石油海上运输大多途经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第三,我国未来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谈判中可能面临更严峻局面。
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会议上都提出了,要推动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这里有必要对“能源生产革命”和“能源消费革命”做出更清晰的界定。
“能源革命”,也就是“能源生产革命”,主要是指能源形态的变更,以及人类能源开发和利用方式的重大突破。人类经历了两次重大能源革命,第一次是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使煤炭逐渐取代薪柴;第二次是20世纪初,内燃机的发明和汽车的普及使石油逐步取代煤炭。
“能源消费”是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与居民生活消费等部门消耗的各种能源资源。“能源消费革命”可以理解为:“生产或生活中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或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从而使能源消费状况和人类社会发展形态发展飞跃式变化的过程。”能源消费革命可以分为能源利用技术革命和消费行为革命两部分,前者主要由技术因素决定,后者由生产关系决定。
比较这两个概念,能源革命侧重于从能源生产侧入手,改变能源的形态、能量密度、清洁程度等。能源消费革命则侧重于从能源消费侧入手,提高消费终端的能源利用效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