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不合理消费
首先,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目前我国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能源密集型产业比重偏大,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四大高耗能产业用能约占一半。我国人均能源消费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均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单位GDP能耗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较低的能效水平,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有关,但也反映了我国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这迫切需要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形成倒逼机制。
当前,重新审视我国“能源安全”的实质,应当摆脱“安全=加大供应”的理念,即依靠粗放供给满足过快增长需求的习惯思维,转变为“安全=效率”,即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的观念。倡导节能发展模式,全面推广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是解决我国环境与能源安全问题的关键手段。
能源消费革命的核心就是要建立节能型社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节能被看作一种重要的能源利用形式,甚至被称作为“第五燃料”。各国积极推动智能电网、电动汽车、智能交通等新技术的开发,旨在以先进技术提高能效。
能耗强度主要取决于节能技术与人们的能源消费行为。这要求在大力开发和推广先进节能技术的同时,要通过标准和管理引导人们合理地消费能源。当前尤其要大力促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
一方面,要完善节能环保法规标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并强化对地方政府能耗的考核。推进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强运行监测,强化统计预警。近年,国家发改委按月公布各地节能减排“晴雨表”,对各地节能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
另一方面,要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化机制,激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节能。我国可借鉴国外的能效领跑者制度,定期发布领跑者目录。进一步推进碳排放权、节能量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开展项目节能量交易。同时,推行和完善能效标识和节能低碳产品认证。
建立多元供应体系
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同步加强能源输配网络和储备设施建设。
我国能源结构的突出特点是“多煤少油少气”。当前,无论是从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的角度,还是从保障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推进能源供给的多元化都非常必要。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炭占能源消费近70%,同时煤炭开发利用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数据显示,目前主要经济体中煤炭在能源消费中占比超过50%的,只有中国和印度。
当前,要大力开发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天然气作为一种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日益受到各国重视。在2012年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33.1%;煤炭占29.9%;天然气占23.9%。与全球能源消费结构相比,我国天然气比重明显偏低。我国需要加快全国页岩气资源调查与评价,加快非常规天然气开发进度。
我国要积极有序发展水电。坚持水电开发与移民致富、环境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相协调,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
我国要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在做好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加快重启核电站建设。专家普遍认为,三代核电技术可以把安全问题有效解决。以美国AP1000为代表的三代核电技术比正在使用的主流二代核电技术的安全系数可以提高100倍。
我国还要加快发展风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坚持集中与分散开发利用并举,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协调配套电网与风电开发建设,合理布局储能设施,保障风电并网运行。
在能源结构转型方面,欧盟走在了国际前列。欧盟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要达到20%;德国则提出,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达到30%,2050年达到60%,其中电力系统电量的可再生能源比例要达到80%。
高效、清洁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发展的方向,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世界能源将跨入石油、天然气、煤炭、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并驾齐驱的新时代。我国能源“十二五”规划提出,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30%。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到7.5%,煤炭的比重要降低到65%左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