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莫纪宏:抓住“党的领导”与“依法执政”两个核心理解《决定》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2)

为什么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全会的主题呢,到底这个依法治国的这个《决定》要解决什么问题?主要处理什么关系?当时习总书记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说这样一个《决定》实际上主要要解决怎么样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法治发展所提出的几个重大主题贯通起来。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要全面深化改革,现在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三个全面。我们讲一个全面就已经全面了,三个全面在一块怎么办呢,怎么通过合理的逻辑,把这三个全面的指导思想统一起来?把三个全面的基本内容有机的衔接起来?三个全面的内涵衔接起来?实际上整个这个《决定》刚刚起草的时候,他就有这样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必须要承上启下,要跟改革相配套。所以我们法学界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改革和法治是矛盾的,要改革就要破坏法治,要搞法治就会限制改革,所以从对立的角度去看待改革和法治的关系,这就很容易阻挠《决定》的起草思路,影响《决定》起草的进程。所以习总书记及时地讲,要正确地看待改革和法治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矛盾,相互促进。

怎么把改革和法治有机联系起来,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依法治国的决定本身不是光讲法治,它要讲通过改革的措施来推进法治,同时又要通过法治来进一步深化改革,所以这个决定充满了改革的精神。我们可以看到,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他们从十八大以来,每当重大问题要做出决策的时候,都是有非常周密的统筹规划,事先规划,整个这个《决定》花了251天时间,应该来说起草小组、起草小组工作班子做了大量的工作。再一个,外围的相关部门,包括像我们都提供一些资料,另外要深入实际进行调研,征求意见,所以应该来说这个《决定》今天能写到这个程度,它是全党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到现在为止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能力的表现,在这个特定的时代是很了不起的

有的人现在对《决定》并没有特别多的好感,认为这个《决定》没什么东西,都是一些概念混在一起,谁也看不懂,大部分老百姓觉得它没什么用,但实际上我觉得这些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只要你看看《决定》起草的过程,他们怎么去起草的,问题哪来的,怎么解决的,其中的工作方法,思想方法,理论指导思想……一看就是比较符合逻辑和科学的,反映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的一代领导集体,做出重大决策时候的科学思维的方法。

按照习总书记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你不能单打一,基本问题要回答,理论问题要回答,实践问题也要回答。理论问题上你要把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奋斗目标、战略重点、主要任务、重大举措、相互衔接都要讲得很透很清楚,不能闪烁其辞,不能回避问题,不能回避矛盾,哪个领域都要讲,而且要讲得清楚,相互之间要有密切的逻辑联系。当然,《决定》的具体要求就是要涉及到法治过程的所有方面,要把党的领导讲清楚,另外要把三个全面之间的逻辑关系讲清楚。

《决定》的方法论是什么,我觉得方法论也是比较明确的,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不能空中楼阁,它问题都是真实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来源于法治建设的实践,都是真实存在的,怎么办,你要解决。显然这个《决定》是有实事求是的这样一个精神,要充分关注中国特色,肯定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样一个大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问题。这个问题有可能在其他的法治国家不存在,但是我们有这样的特殊问题,所以我们就必须要面对,不能回避。那么我们当然也要借鉴国外法治建设的有些经验,但是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不能人云亦云,我们要尊重法治的规律,法治的规律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非一种,所以要充分尊重法治建设的实际,充分运用法治建设的一般规律,全面系统地表述执政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框架,使得我们能够在理论自信这个问题上更加坚定信心。

《决定》的问题怎么来的呢,要把问题找准,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透彻。一般来说行业里的工作作风就是这样的,我也参加别的工作小组,就是这样的,今年一年到处在调研,从南到北马不停蹄,下了飞机就开始调研,基本上把问题都了解透。所以我觉得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他们的工作作风确实都是从基层来的,绝对不是从书本出发,问题都是真实的,没有一个是假的。另外搞座谈会,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包括最初我们搞那些材料,前天曹建明检察长就说了,《决定》起草小组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工作班子就搞了一个747页的参考资料,总共三大本,每一个起草小组成员和工作班子成员人手一册。另外在整个起草过程中间,不断地把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对这个《决定》的想法,以要报的方式,及时地送到每一个起草小组成员的手上,帮助他们去思考重大的问题。再一个,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进行讨论,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把一些重大的问题提炼出来进行分类,然后进行集中研讨,看看怎么去归类。

实际上这个过程跟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起草的方法是一样的,叫问题倒逼型的,就是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然后我们怎么把它在制度上汇聚在一起,从理论上给予解答,怎么样落实到具体的制度措施,所以是问题倒逼型的。问题倒逼型的这样一种文件,应该来说它的实效性比较好,都是招招见血,招招见实效,就是我这个问题来了,我怎么解决。当然这个问题倒逼工作思路也有方法论的一些不足。问题倒逼型很容易形成一种归纳法,就是把问题点归纳几点,但是每一个问题点之间可能逻辑性又稍微欠一点。那么我个人解读,只要抓住党的领导依法治国这样一个主题思想,这个《决定》应该来说还是比较好解读的。

8月初的时候,中央办公厅就开始向各个单位征求意见,8月19号习总书记还亲自召开,民主党派来座谈。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决定》有这样几个数据:全会《决定》稿征求意见3326人,总共收到的意见是2058条,扣去重复的有1815条,根据这些意见,对260多个地方进行修改,直到全会期间,20号到23号期间,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还提出来148条,最后还吸收了42条,说明这个《决定》确实是千锤百炼,这个过程中间确实也是实事求是。所以这个《决定》就在这样一种非常认真、踏实、务实作风的前提下产生的,我们今天拿到这个《决定》一看,明眼人一看都明白,每一句话都有用。9月30号的时候,中央政治局认为这个文件成熟了,10月23号下午就通过了,就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大家通过这个《决定》产生的过程,也能够对这个《决定》想要干什么有个概念了。

这个《决定》有什么价值,大家可以判断,你认真学一下《决定》以后,必须每一个字每一个字地看,它每一句话都有特定的内涵,只有行家里手才能真正知道这个问题讲的是什么,所以这个《决定》的通过是非常有意义的。

《决定》总体思路和总体框架是什么。总体思路应该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间讲了,习总书记讲了五个方面的考虑,写出来的东西让人一看有用。第一个,你要真正有效地处理三个全面的关系,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三个全面到底是什么关系,通篇必须说清楚。

第二个,这个《决定》是从问题出发,不是从假设的前提出发,不像罗尔斯讲的《正义论》从无知之幕出发,世界最初是无知之幕,根据那个推理,不是那样的。我们是从现实中间的一堆问题,考虑怎么办,是不是没有法治不行,是不是光用法治的手段就能解决问题啊?还是需要用别的方案来配合?所以这个《决定》后来提出来还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习总书记特别强调,不能就法治论法治,要开拓思路,曹建明检察长也讲了,习总书记还跟他交流过,说这个《决定》不能搞成只有法治人、法律人才能看懂的东西,弄一些奇奇怪怪的术语,大家也不懂,把普通的民众挡在外面,那不对的,它必须是生动的、现实的、活泼的素材,然后看看法治能解决哪些,当然我们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主要通过法治来解决,还有哪些问题要配合其他的治理手段。

第三个,就是你这个《决定》面不能太窄,必须要涵盖法治的所有的层次,理论层次、实践层次、抽象层次、具体层次,所有的过程,重要的要素,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等,这样的话你才能叫全面,这个全面是个立体化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平面化的推移。

第四个就要直面法治建设领域突出的问题,不能靠逻辑简单去推论,要大家走下去,把问题带上来,带上来以后先归拢,归拢以后再分类,分类以后看看怎么去解决,直面这些问题不要回避,什么样尖锐的问题都可以提,都可以来归纳。

第五个要讲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坚持党的领导,离开这一点是不行的。其实关于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是有不同观点的。有科学社会主义,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他们提出来的,我们今天仍然是科学社会主义这样一种理论。当然科学社会主义有的时候还是一个广义的政治经济学的这样一种内涵,所以它怎么样通过具体的制度来加以体现,马恩列这块可能论述得还不是很多。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跟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伯恩斯坦,他搞的第二国际,他们强调,工人阶级并不需要,一定要通过武装夺取政权,推翻资产阶级,建立工人阶级国家,他认为工人阶级也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工人阶级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允许在多党制的前提下推进社会民主党的纲领,叫民主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民主,让民主来发挥最主要的作用,这个实际上是民主社会主义的思路,现在瑞典也是这个思路。

第三个,戈尔巴乔夫提出来的,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他不仅肯定了第二国际

责任编辑:张鑫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