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您刚才总结了我国目前正在形成的10个方面趋势性新常态,可以说涵盖了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方方面面,令人振奋。短短两年时间,我国已经全面迈进“新常态时代”。出现这一新景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以来短短两年时间,我们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能够出现如此全面系统的振奋人心的新常态,说到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带头解放思想、敢字当头,敢于求变、敢于碰硬、敢于亮剑的结果,是坚持思想上与时俱进、发展上稳中求进、作风上断然改进、改革上锐意奋进的结果,是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克难理应在我,我们不做谁做、现在不做更待何时去做的使命感、责任感,敢作敢为敢担当,摒弃不合时宜的惯性思维,打破掣肘当下中国发展进步的成规惯例,在内政外交的具体层面作出至关重要的重大改变的结果。一句话,当下中国各方面工作涌现的新常态,是锐意进取的精神引发的,是昂扬奋发的精神造就的。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这些新常态的日益出现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意味着什么?或者对每个人提出了哪些要求?
施芝鸿:对于我们党内外和体制内外的同志、同仁、同胞来说,对当下中国各方面工作正在展现的新常态有一个逐步适应和习惯的过程。如果不坚决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那些思维定式,就无法增强对各方面工作新常态的认知和认同、存异和求同,就无法摆脱“乱花渐欲迷人眼”,无法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也就难以提高适应和习惯当下中国各方面工作新常态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对各方面工作新常态认识到位、落实到位。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据了解,国外对我国近年来呈现的新常态也非常关注。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和一些新的变化,一些国家尚未做好准备,在国际和地区交往中也容易出现一些杂音和误解。您怎么看这样一种“新常态”?可否举几个例子?
施芝鸿:对于相关国家、相关外国投资的市场主体来说,对当下中国各方面工作新常态也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习惯到习惯的问题,关键是要让自己的身子和脑子同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能身体进入21世纪,脑袋还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用旧眼光来观察新事物。
比如,有人蓄意把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说成是“突然强硬、过于自信、过早示强”,说成是“蛮干”“傲慢”“咄咄逼人”。请问,难道我们这个星球上有哪一个主权国家是愿意把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拱手让给别国的吗?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要“在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共同维护与周边国家关系和地区稳定大局”。他又强调:“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地区关系上,我们绝不惹事,也绝不怕事。”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惯例和常态。这里不存在什么“突然强硬、过于自信、过早示强”的问题,也不存在所谓“蛮干”“傲慢”“咄咄逼人”的问题。
再如,对各类市场主体坚持一视同仁反垄断,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正在形成的各方面趋势性的新常态之一。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查处的涉案企业,既有外资企业,也有内资企业;既有民营企业,也有国有企业;既有某些国外大型跨国企业,也有中国民族品牌。就是说,不论企业的规模、形态、资本结构和所有制形式,只要违反了反垄断法,都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都应该受到同样的法律追究和法律制裁。在这个问题上,与其指责中国选择性执法,不如反省自己有没有双重标准。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适应当下的新常态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常态思维。
施芝鸿:是的。树立适应当下中国新常态思维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当下中国,多方面新常态已大量出现,今后还将持续涌现。对此,不仅我们党内外、体制内外有一个逐步适应和习惯的问题,相关国家、相关外国投资的市场主体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和习惯的问题。要正确认识、逐步适应和习惯当下中国的新常态,关键是要迅速调整心态,因为心态决定状态;迅速调整思路,因为思路决定出路;迅速调整眼界,因为眼界决定境界;迅速调整定位,因为定位决定站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