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无法告别的革命

辛亥革命:无法告别的革命

在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中,近年来,有一倾向表现得非常明显:一些学者虽然肯定辛亥革命的道德正义性,但否认辛亥革命是当时必然的、正确的选择,从而彻底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之相应的是,他们对晚清的改良和立宪运动寄予了深厚的同情,认为晚清的改良派与立宪派代表了中国前进的正确方向。这些观点,涉及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流与本质的认识,有必要认真加以辨析。

辛亥革命是可以避免的吗?

一种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是完全可以避免而且应该避免的。其理由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成功都是非常偶然的,当时的中国完全可以选择另一条道路,即改良的道路。这一看法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任何革命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深厚的社会经济根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以来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变动的必然产物。中国的社会经济关系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始发生根本性改变。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廷发起“自强”运动,洋务派兴办了一批军用工业,这是中国人最早经营的近代工业,但这批军用工业带有强烈的官办色彩,属于官僚资本的最初形态。真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近代企业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那时,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于新式工业。这些企业虽然规模小、资金少,但都采用雇佣劳动,产品主要用于交换,以盈利为目的,因而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随着它的力量的逐渐壮大,它必然会提出其政治上的要求,这就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准备了阶级基础。

其次,辛亥革命绝非某种偶然因素的结果,也不是某个或某些历史人物主观选择的结果。从世界范围看,从历史看,当政治败坏到难以维持正常统治的时候,当民众无法照常生活下去的时候,革命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辛亥革命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产物。当时中国的社会危机非常严重,革命的形势已经形成,清王朝灭亡的趋势已是无可挽回了。

总之,辛亥革命的爆发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深厚的经济社会根源,是历史的必然。点燃革命之火的事件或人物可能具有偶然性,但革命本身则具有必然性。历史的必然性通常会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辛亥革命中固然充满了许多偶然性,但在这些偶然性的背后,有中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动,有深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因此,以历史的偶然性来否定辛亥革命的必然性,是对历史的误读。

清末改良的道路是行得通的吗?

关于辛亥革命的另一种观点是:辛亥革命是不必要的,因为清政府已经在进行改革,这种改革完全可以把中国引上现代化的道路。清廷真的可以通过改良的道路把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吗?让我们追溯一下清廷为应对变局所做的“变革”。

清廷真正的变革是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之后出现的。自19世纪60年代起,清廷统治集团内部的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旗号下,积极推动清廷在外交、军事、教育各领域的变革。凡此种种,较之以前进步是非常明显的。然而此种进步与当时西方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相比较,则仍然相形见绌。19世纪60至9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俄国完成了农奴制改革;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完成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德国、意大利等实现了国家统一;日本完成了明治维新。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的变化仍然是小的并且与列强各国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进一步拉大。甲午一役,中国大败,彻底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它表明,旧的制度已经腐败,中国要实现富强复兴,就必须打破旧的体制,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