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无法告别的革命(2)

辛亥革命:无法告别的革命(2)

1898年的戊戌变法可以说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一次尝试。变法期间,一项项改革措施接连出台。然而变法只持续了103天就被迫中止。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康有为、梁启超亡命日本“六君子”被杀,慈禧太后出来“训政”。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由慈禧太后主导的“新政”又开始了。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明确提出要学习西方的本源,即制度。在这之后的几年间,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实施“新政”的上谕,其中最重要的变革,就是宣布“预备立宪”。1906年8月,清廷发布预备仿行宪政上谕。之后,立宪运动逐步展开。1908年7月,清廷颁布资政院章程,同年8月底,清廷公布9年预备立宪大纲,决定到1917年颁布宪法,实行立宪。然而,在离清廷预定的颁布宪法的时间还有6年的时候,革命爆发了。清廷推行“新政”的本意,原是振衰起弱,从此“富强”,外则讨好洋人,内则消弭革命,然而推行的结果,非但没能巩固其自身的统治,相反却加速了革命的到来。这是因为,一方面,清廷此次新政,毕竟是一次迟到的改革。另一方面,清廷尽管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断进行改革,但这种改革始终是被动的、滞后的、消极的,并且是缺乏诚意的。

综上所述,从洋务运动开始,中经戊戌变法,到清末的“新政”,一次次的改良,又一次次的失败。随着清廷改革的深入,人们变革的要求不是得到了满足,而是变得更加强烈,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他们的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在中国建立起一种西方式的共和制度,革命就这样成为历史的选择。所以,那种认为清廷完全可以把中国引向宪政之路的观点完全是一种脱离历史的想象。

辛亥革命延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吗?

否定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认为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后来一系列的动荡,延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之相似的另一种表述是: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政府的权威,革命后又没有建立起新的权威,所以无法进行高度的社会动员,导致现代化进程中断。这种看法,同样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辛亥革命不仅没有延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反却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首先,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孙中山先生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的崇高理想,特别是明确提出要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政治理念,从而把民主主义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武昌起义成功后,中华民国建立了,清帝宣布退位,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中国实现了从“君主”制向“共和”制的转变。用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旧制度,从而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革命后政府颁布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整个社会也都认为“破坏已终,建设方始”,因此出现了历时近十年的现代工业发展浪潮。而这个“黄金时代”的出现和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辛亥革命削弱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