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没脸回家”的游子之殇?(6)

拿什么拯救“没脸回家”的游子之殇?(6)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和人口流动化,农村大学毕业生告别熟悉的故土亲人,成为“漂泊一族”。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由于城市融入的成本较高,再加上缺乏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许多漂泊者会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于许多追梦的年轻人来说,“没脸回家”的背后,有着难以言说的情感泪点和民生痛点。

在一个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好坏的时代里,没有优越家庭背景和丰厚物质财富的农村大学毕业生,为了更好地生活,不断地奔波和迁徙。他们所遭遇的,不仅有制度壁垒,还有人为的藩篱—城市难以融入,乡村难以回归,在社会上向上流动越来越困难的当下,农村大学毕业生一方面承受着难以“向上爬”的坚硬现实,另一方面也承受着“寒门骄子”情结带来的沉重心理压力和负担,成为名副其实的“夹心层”。

纾解“夹心层”的艰辛和悲情,说到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论是从“弱势补偿”的角度提高农村生源就读重点大学的机会,还是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就业环境,抑或纠偏不切实际的、渴望一步登天的“寒门骄子”心态,只有多方合力,农村大学毕业生悲苦的人生才会多一些希望和温暖。

“没脸回家”不应成为一道无解的难题

家本来是一个温暖而又人人向往的地方,但在今天却有一群人,他们却认为自己“没脸回家”,这一类人就是那些历经千辛万苦跳出“农门”的大学生们。这些昔日的天之骄子,为何成了如今的社会“弃子”,成了一群“没脸回家”的人?对这一问题,真的需要我们的社会去深思,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去破解这一道社会难题。

农村大学生们无脸回家,或许缘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太大。因为大量的农村大学生们之所以历尽千辛万苦上大学,之所以用光家里所有的积蓄,有的甚至是举债上大学,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跳出“农门”,能够在城里找到一个好工作,能够迅速改变自己和家人的贫穷命运。

但现实是城乡教育不均衡导致农村大学生只能集中上二本、三本和专科院校,这些学校改革之后几乎是学生自己掏钱上学,经济压力可想而知。而今,又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农村大学生又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存在高不着低不就的就业难题。同时,对这一群本没有社会资本,不掌握资金、信息、人际关系等社会资源,又不能“拼爹”的社会大背景下,农村学生自然是难以立足,同时还要经受城市的高房价、高物价之痛苦,能够养活自己实属不易,又怎能希望他们能够改变那个贫穷的家。

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太大,由于农村大学生们一系列的不如意,让他们“无脸回家”,至少是不能“体面地回家”成了情理之中的事。农村大学生“没脸回家”,看似是农村大学生们的不幸,但实则是反映出了我国的社会问题,对这一社会问题,我们的社会需要关注,更需要及时找到破解之法。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