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实践“文明”价值观的三个向度

辽宁:实践“文明”价值观的三个向度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其深刻寓意在于,要通过政府、企业、公民等不同行为主体的共同努力,把“文明”价值观化为文明的行为方式,化为全体公民的文明素质。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的 “文明”,其潜台词是“更文明”或“更加文明”,也就是说,实践“文明”价值观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是一个“文明,更文明”的过程。建设“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潜在的意义是建设“更加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向度来深入认识。

第一个向度,在促进中国和平发展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上展示“文明”价值观的世界意义。

随着国力的持续增强,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现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召唤下,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已经并且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和朝气,传统文化中“治国平天下”的治理理念、“忠恕”的待人之道已经并且正在显示出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正在世界舞台上续写辉煌。

美国学者亨廷顿建构文明冲突的叙事,把儒家文明看作是西方文明的巨大威胁之一,相信这种叙事的作者及读者恐怕还是从民族国家相互竞争的视角来看世界,而没有从“文明”价值观的视角来看世界。从“文明”价值观来看,我们置身于其中的世界不仅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而且更为重要的,它还是一个价值的共同体,一个命运的共同体,一个“文明”的共同体。在利益共同体之内,各个利益主体为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需要进行利益的博弈和计算,需要竞争和谈判。在“文明”共同体之内,人们则需要学会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多样文明的历史性和价值性。

实践“文明”价值观,不仅要着眼于让传统文明的智慧之树生长新芽,而且要着眼于世界文明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在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中,推动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伙伴关系,进一步彰显“文明”价值观在世界舞台上的意义。

第二个向度,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协调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文明”发展道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已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领域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拉大,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较严重,食品安全、社会保障、社会风气等领域也有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促使我们思考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才符合“文明”价值观。按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的观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制度环境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如果在与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上层建筑领域内出现严重的问题,就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生产发展更有质量,生活更加富裕,生态更加美好。

从“文明”价值观的角度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应该协同共进。这里所说的生产发展不能简单用统计数字来衡量,还应该包括有质量的发展和可持续性的发展;生活富裕不能简单理解为物质生活的富裕,还应该包括精神生活的富裕和对多种生活方式进行自由选择的“富裕度”;生态良好不能简单说成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绿色宜居,还应该包括社会交往环境的友善诚信和制度政策环境的公平正义。我们需要让“文明”价值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断开拓“文明”发展的新道路,使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切实保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