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会为何要强化规则意识 (3)

法治社会为何要强化规则意识 (3)

有些风气为何久治不愈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从“八项规定”着手,认认真真地、严格地、持之以恒地执行规则,对于各种违背规则的行为抓铁有痕、严加处置,让人们看到了希望。这些举措和作为十分明确地告诉人们:规则必须予以严格执行;任何违背规则的行为,必定会受到应有的惩处

但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现代规则意识的培育、素质的养成,仍然面临许多特殊的困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很快。许多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社会成员一下子进入了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但是他们对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些规则却并不熟悉。即使是原来的市民,也存在一时不适应迅速变化的城市所要求的新规则的情况。比如,在汽车很少的年代里,上海人习惯于穿马路,以至于大车流时代来临后,许多人不适应。此外,像市场交易等许多规则,也是在近二三十年里才开始引入的。

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人们也是讲究守规矩的。老百姓对人的评价往往用他是不是一个“规矩人”来衡量。但那个时候的规则往往是分殊主义的,讲究对不同身份的人、对与自己有各种不同的特殊关系的人,要分别对待。这就是所谓的“礼制”和“礼数”。但是,这种建立在等级制度和熟人社会基础上的礼制和礼数,在近代以来已经被时代的变迁冲击得所剩无几了。遗存下来的,就是一种被称为“五缘文化”的注重关系的文化。

对于强化规则意识来说,这种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确实在各种缘分关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同时,它往往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对普遍规则的尊崇相悖。在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是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后,人口大量流动、原有的熟人社会解体,进入了一个以陌生人交往为主的社会。在陌生人的交往中,通行的是普遍主义的规则,即一些无论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都需要遵守的规则。这就需要有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比如,市场改革初期,合理不合法的状况非常普遍。一批擅长超越规则的“能人”应运而起,成为先富起来的群体。这在社会上就逐渐形成了一股以“超越规则为能”、“超越规则为荣”的风气。在这种风气的习染下,超越规则甚至成了一些人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这种风气盛行的结果就是“潜规则”盛行。所谓“潜规则”,就是用一些与正式的、成文的规则相悖的行为方式,去消解正式的由明文规则组成的各种制度。

近来被揭露出来的各种无法无天、无视规则的现象,大大超过了善良的人们的想象力。或许,可以找出各种原因来解释这些现象。但换个角度看,如果一个社会上存在一种对违背规则的现象的默认和宽容,所有人都难辞其咎。这种默认、宽容的后果,就是大家都不把规则当回事。公开的、成文的规则好像泥菩萨一般,成了摆设。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些现象会如此盛行无阻,而且愈演愈烈。看来,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对违背规则、破坏规则的行为,仍然缺乏实实在在的制约力。不仅外在的制约力不强,而且因为已经为许多人所漠视或默认,听之任之,久而久之,遵循规则的反倒成了另类。一旦大家见怪不怪,许多严重破坏规则的大恶就被隐蔽了下来。当前,我们对规则缺乏必要的尊重,以超越规则为能、以超越规则为荣的风气仍然存在。若不花大力气整治,是不易改变的。我想,这正是当下要特别强调规则意识的原因。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从“八项规定”着手,认认真真地、严格地、持之以恒地执行规则,对于各种违背规则的行为抓铁有痕、严加处置,让人们看到了希望。这不仅是对干部的约束,而且在全社会产生了震撼。这些举措和作为十分明确地告诉人们:规则必须予以严格执行;任何违背规则的行为,必定会受到应有的惩处。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一系列有关深化改革的决策中,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而落实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梳理各种各样的规则,废止那些已经不合时宜的、不合理的规则。这就为解决“规则是否良好”这一问题开了一个好头。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从整个社会来说,“建立良好的规则”这一现代治理的首要问题将会得到妥善解决,从而为全社会确立规则意识创造了最重要的前提。

此后,十八届四中全会所作出的建设法治国家的决定,又抓住了“法治”这个关键。法律规则是社会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规则,也是最强有力的规则。它具体、严明地规定了违背规则必须面对的法律制裁,而且有一整套的机构和程序来执行这些制裁。法治落到了实处,对于规则的外部制约就落到了实处。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非常实际地让人们认识到尊崇规则的重要性,逐步培育起遵守规则的意愿。但即便如此,单靠外部的制约,并不足以培育规则意识。于是,如何培育人们内心深处的规则意识,帮助人们养成遵循规则的素质,仍是需要在座各位一起来努力研究的问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