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粮食发展方式转向哪(2)

新常态下粮食发展方式转向哪(2)

生产粮食,拼资源拼消耗不可持续

粮食生产,并非高枕无忧。在粮食产量取得“十一连增”的今天,粮食发展方式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变的时候。

首先,生产粮食,拼资源拼消耗,已经持续多年,这种生产方式不可持续。事实上,我们用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伟大成就之一。但我们必须看到,为了保吃饭、保供给,我们不得不过度开发农业资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投入品,付出了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有关统计表明,我国耕地面积不足全世界一成,却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我国耕地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过量施用农药化肥保住了产量,对水体和土壤都可能会埋下污染的隐患,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其次,粮食生产面临的资源条件恶化的同时,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要求不断提高。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表示,多年来资源条件已经绷得很紧,农村面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温饱问题解决后,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比以前更高。

另外,困扰粮食生产的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今后“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已经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区域布局和资源禀赋条件不尽匹配,北粮南运与南水北调并存。粮经饲结构不合理,一些农产品包括粮食库存增加与部分农产品进口增加并存。种养业结合不紧、循环不畅,地力下降与养殖业粪污未能有效利用并存。

国内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弱势运行,导致农业比较效益持续走低。而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下降,已不同程度低于我国同类产品价格,导致进口持续增加,成本“地板”上升与价格“天花板”下压给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双重挤压。

粮食生产,拼资源拼消耗,不可持续。应对各种风险和诸多结构性矛盾,粮食生产只用老办法、老套路,同样不可持续。农业部计划司司长叶贞琴表示,如果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我国农业生产包括粮食生产将难以为继,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也终将落空。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