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海洋”拓展中国未来(4)

“透明海洋”拓展中国未来(4)

海洋观测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为预测服务。中国海洋大学作为国家的一所战略型大学,不仅要实现“透明陆架海“,更要放宽视野,努力推进“透明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计划的全面实施。为此我们充分利用青岛作为国家重要海洋研究基地的优势,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北京大学等重点涉海科研单位,创立了海洋科学与技术青岛协同创新中心,为实现“透明南海-西太平洋-印度洋”这一重大建设任务,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战略性的规划。

一是技术突破。在现有观测技术难以支撑国家海洋发展要求的情况下,着重加强深海观测系统关键设备与技术研发,特别是水下浮力平台观测技术,形成核心自主产品,提升观测能力,突破国外封锁。二是观测网拓展。着力提高观测网的时空分辨率,从单一观测拓展为多要素综合观测,形成立体、实时、多学科的观测网。三是理论突破。深入开展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环境、气候、资源的协同研究,力争在海洋环境多尺度变化机理及气候资源效应等方面取得重大原始创新。四是预测构建。逐步有序构建起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气候预测系统以及针对国家具体要求的区域预测系统,即多层次、多学科、多目标的预测体系。

在国家海洋强国建设战略的有力支持下,经过不断地与国际接轨、与海洋科学前沿接轨,“透明海洋”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性进展。受观测网建设需求的驱动,一批关键技术迅速发展,形成了海洋科学与技术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初步建成了西太平洋-南海-东印度洋观测系统,深海观测能力快速提升。海洋变化透明机理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近三年来针对全球变暖与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的相互作用研究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模式系统的协同发展为预测系统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际合作大计划的发起使一大批科学家登上了国际领军舞台。2014年10月,中心借中国海洋大学90周年校庆之机在青岛召开了全球海洋峰会,第一次将全球顶尖海洋机构的领导者聚集到一起,共同探讨海洋发展问题,推动了当前已有的海洋观测框架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和协同发展,为当前海洋观测体系中各要素的有机整合及实施过程中的机制创新提供了支持;同时,会议展示了诸多当前海洋科学发展中对服务社会需求有重要意义的新的研究领域,将这些新的观测与研究纳入已有的观测体系,不仅能获取更多的数据,加强海洋与气候响应模式的发展,还将增加对已有观测系统的支撑与投入;会议号召全球的科研力量就全球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探索和协作,通过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综合的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对全球海洋的长期未来发展给予诊断、预测及应对,维护地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此次会议签署了“未来海洋青岛共识”,围绕李克强总理在希腊谈到的中国海洋科学发展观问题,通过国际研究机构的合作,构建和平、和谐、合作关系,将“透明海洋”计划推向了更深更远的层次。

谈未来

在系统的规划指导下,“透明海洋”计划的实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透明海洋”的建设要完成什么目标,下一步的路该如何走?我认为主要是四方面。一是形成一批海洋观测、探测和预测的关键设备的研制技术,带动我国海洋仪器产业的发展。二是构建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观测和预测系统,建成“透明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形成支撑海洋科学与国家重大海洋战略需求的能力。三是建立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多尺度能量、物质输运和交换的重大基础理论,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海洋环境、资源与气候新的前沿交叉学科体系,引领我国深海科技的发展。四是建立3~5个世界一流的深海研究创新团队,创建培养深海复合型人才的新模式,形成满足海洋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需求的人员聘用、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国际海洋领域交流与合作最为活跃的平台之一。

海洋科学传统上包括物理海洋、海洋地质、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四个学科。但今天海洋科学的发展不仅需要四大学科的深度交叉,而且也需要分子、机器人、通信、纳米、卫星等技术学科的支撑,以及大气、数学、信息、生命、管理等相关学科的融合渗透。只有各学科有效交叉结合,我们才能做好海洋科学研究,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解决全人类共同的问题。海洋科学的发展,海洋强国建设,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用武之地,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透明海洋”计划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提出,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希望我的解读能带来更多思考、更多挑战,使“透明海洋”从概念到理论到实践都更加明确。

(作者系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