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治理利用,推进耕地复垦。加强抛荒、损毁耕地监控工作。利用农户调查与遥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抛荒、损毁耕地信息系统,及时掌握抛荒、损毁耕地数量、类型和复垦障碍,以及所处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对抛荒、损毁耕地复垦适应性作出科学评价。实时动态监测,根据抛荒、损毁耕地的实际情况,分类治理利用,推进耕地复垦,减少因荒变废的风险。组织开展土地流转。对于因人口转移、劳力不足所导致的耕地抛荒,乡镇和村组应协助组织流转。对于农户愿意退出的耕地,应在保障原承包户利益的基础上重新发包分配;对于不愿流转或退出,且连续荒芜多年的基本农田,应明确赋权发包方收回,并重新发包或参与流转。落实损毁耕地治理措施。对因水利设施长年失修受损造成用水困难,或洪涝灾害造成水毁耕地、低洼地抛荒的,要及时组织修复水利灌溉设施,并相应地改种如甘薯、玉米、大豆等旱作物,或耐涝农作物,如水生作物芋头、茭白等;对于生产能力低下,且耕种条件暂时难以改善的耕地,可采用退耕方式保护地力,维持生态平衡,切实防止被转作他用或侵占。对因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耕地,要采取综合整治措施,包括控制“三废”源头,清理垃圾,净化水体,回填、改良土壤以及改善土质等,通过工程、生物手段,整治、复垦因灾或人为破坏、废弃的耕地,使其恢复可利用状态,实现复垦效益。扩大基本农田整理项目的实施范围。采用调换或转包的形式,调整土地权属,整理分散细碎的抛荒、损毁耕地,配合基础设施建设,然后统一招标承包。
引导科学种田,加强耕地保育。加大农业科研支持力度。鼓励研制低毒、低残留、低成本的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和易降解农膜,引导农户应用农业新技术,开展科学种田。推行财政对农户购买、施用生物农药、有机肥料和降解农膜的补贴政策,奖励农户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由于生物农药的使用技术要求较高,后续还应针对农户开展相关技术培训,真正发挥生物农药的防治功效,并减少不当使用化学农药或过量施用无机肥,以及不可降解农膜残留对农业环境和耕地的污染,促进农业环境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综合配套、全程覆盖、便捷有效的服务为目标,做到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大中型农业机械耕种、植物疫病防控等服务,以减轻务农劳动强度,减少耕地抛荒,防止因荒致废。
创新防控机制,遏制耕地损毁。耕地遭受难以逆转复垦的损毁,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必须切实预防和控制损毁行为的发生。加强耕地监管及执法督察。全面落实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各类规划建设和土地违法行为。在继续实施卫星图片执法检查的同时,要完善群众参与、信息通畅的监督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激励力度,鼓励土地协管员、监察专员及时报告土地利用动态信息,做到“地动我知”,确保把损毁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规范农村住房建设。严禁未经批准非法占地建房的行为,同时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建筑工匠实行连带责任追究制度。对确须占用耕地生产建设的,应当先行剥离表土,分层归放,改良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切实将占用耕地单位剥离耕作层的法律义务落实到位。防止耕地沙化、盐渍化和水土流失等自然损毁,适当时候有序推进耕地休养生息,保护土壤肥力,保养耕地质量。
(作者为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