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现代战争制胜之要

略说现代战争制胜之要

战争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事物,是最具盖然性、充满不确定性的特殊社会活动。但战争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规律性,“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把握现代战争制胜之要,是制胜未来的必须。

备战于未急

《虎钤经》中写道:“善用兵者,防乱于未乱,备急于未急。”现代战争与其说打战时的“瞬间释放”,不如说打平时充分的“超前准备”;战场上同敌人争速度于当下,漫长的跑道却在今天;战争愈趋于速决,战争准备就愈趋于长久。

随着现代战争复杂程度不断提高,战争准备的难度显著增大,准备是否充分对战争成败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很多情况下,战争准备的时间甚至超出战争实施的时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虽然只有两个半月,战前准备却用了9年。期间,以军从国外购置了大量先进武器装备和电子设备,完成了装备更新换代;用8个月时间精心研究作战方案,对巴解阵地和叙军地空导弹进行了周密侦察。海湾战争行动持续43天,但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战前准备却用了168天。

能打仗、打胜仗,没有捷径,无法速成,战争准备对战争制胜有着极端的重要性。偶尔的“特效药”也许管一时之用,但不会总管用。“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只有对战争准备充分的一方,才能以更周密的计划和部署争取主动,进而握有更大胜机,甚至可弥补某些短板弱项,使己方的短处变长、长处更长。

驾驭对手的战争思维

克劳塞维茨指出,“任何思维都是一种能力。”战争思维,作为一种“软实力”,对战争进程和结局起着重要作用。不理解敌人的思维进而设计用策,在战争中往往要吃大亏。太平洋战争之初,美军在战场节节失利,与其说是准备不足,不如说是思维不适应。有人甚至发出悲叹:“我们无论做什么,日本人一定反其道而行之。”直到美军认识到“若要取得胜利必须停止西方人的思维,用敌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才逐渐扭转战局。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朱可夫曾有一句充满自信的名言:“我不知道德军将要行动的计划,但是根据对情况的分析,他们只能这样,而不会有别的做法。”预先研判出敌人“只能这样”,就实现了驾驭对手的思维,就能在战场上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拖着敌人的辫子打。

破击对手“阿喀琉斯之踵”

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中,把战争的关键节点比作“阿喀琉斯之踵”,认为“战略的目的,就是破坏敌人的稳定性”,使敌人在心理和物质上丧失平衡。现代战争中破击敌作战关键节点,往往可以实现庖丁解牛般的游刃有余。

1943年,盟军在尚未掌握制空权情况下轰炸德国本土,大批轰炸机被德军击落。且德国是一个工业强国,有着完整的工业体系,工厂企业在遭受轰炸后很快就能恢复生产能力。一筹莫展的盟军对德国工业体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后发现,滚珠轴承是使德国战争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润滑剂,德军主要兵器和运输装备均离不开它。而且,轴承工业高度集中在一个名叫施魏因富特的小城。随后,施魏因富特几乎被盟军夷为平地,一度以机械化闪电战自诩的德军陷入极大困境。盟军把打击目标设定在破坏德军的体系稳定上,而不是费劲地想要摧毁体系本身,从而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

现代战争条件下,节点破击的威力可以更充分地体现“不战”或“小战”而屈人之兵。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军为首的北约部队以非战斗死亡2人、损失飞机5架、无人机15架的代价,共摧毁或严重破坏了南联盟作战指挥中心、雷达、通信网络、电力系统、交通枢纽等421个支撑战争和作战体系的固定节点目标,同时摧毁3400多个移动目标。这场战争,没有给南联盟军队造成多大伤亡,但以节点破击的方式,把南联盟分解成了若干个“非合作重心”,使其事实上丧失了作战能力。制胜未来战争,必须真切把握敌作战体系关节,并力求以最小代价最巧妙方式将其摧毁。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