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3)

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3)

其三,技术对自然过程干预愈烈,所引起的人为风险愈大。现代技术(以现代科学为智力资源)确实使人类的力量倍增,但现代技术与现代商业的结合也产生了极其危险的后果,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正是这样的后果。正因为自然永远隐藏着无限奥秘,故自然永远握有惩罚人类之背道妄行的无上力量。人类对自然物或自然过程的干预力度越大,所引起的不确定后果就越严重。现代技术和工业对自然事物与自然过程的干预强度,或人类生产—生活的生态足迹,已达到地球生物圈的承载极限。现代技术追求日益强大的征服力,正朝着毁灭人类文明的方向发展。唯当技术朝小型化、清洁化、生态化和人性化(以人为本)方向发展,才有利于人类的安全,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以为人类有了不断进步的科技就可以越来越随心所欲地征服自然,是现代性最危险的思想。

其四,人间秩序与自然秩序有内在关联。事实与价值的二分、自然科学与哲学伦理学的分离乃至隔绝是现代性思想的一个严重错误。这一错误思想遮蔽了一个严酷的现实:现代人的生活理想主要是由自然科学和经济学塑造的,现代人的生活主要是由自然科学和经济学指引的,人们希望拥有越来越多的财富,希望科技进步能让各种欲望得到日益便捷的满足,能让人类变得越来越自主、自由。但正统哲学家们认为,价值与事实无关,人文学、伦理学、美学与实证科学无关,好像人间的规范秩序与自然秩序无关,现代人对自由、平等、效率、财富的追求与自然秩序无关。生态学表明大自然不能支持几十亿人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生态主义则要求我们认真反思现代性对自由、平等、效率、财富等价值理念的界定,要求我们承认,人间秩序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要求我们把对自由、平等、效率和财富的追求限定在自然秩序所许可的限度内。

其五,个体与整体总处于互动的辩证关系之中。就社会而言,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个性,但每个人都依赖于他所出生且寓居其中的语言文化共同体即社会,个人与社会总处于互动关系之中;就生态共同体而言,人不仅不能脱离社会,也不能脱离生态系统,人类生存依赖于生态系统的健康,自人类文明诞生起,文明与生态系统就处于互动关系之中;文明并非与自然敌对,文明永远依赖于自然的养育。

其六,人生的意义和幸福不在于物质创造和物质享受,而在于文化创造和文化享受。所有的前现代社会都是物质生产相对不足的社会,那时人们最看重物质生产是可以理解的。但经过现代化的发展,物质生产力水平已很高,现代社会每天生产的物质产品已经很多,如果分配公平,则人人无饥寒之苦。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仍把物质生产看作最重要的事情是很愚蠢的,在人类物质生产的生态足迹已超过生态系统承载力的今天,仍把物质生产看作最重要的事情就更加愚蠢了。一个人必须有足够的生活资料才能活着,但并非必须有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才能过幸福的、有意义的生活。正如人活着必须吃饭,但活着并非仅为了吃饭。人只有在文化创造中才能感受人生的幸福和充实(参见钱穆:《文化学大义》)。仅当越来越多的人们懂得这一浅显、明白的道理时,我们才能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才能真正地节能减排。

其七,人所追求的许多价值是不可量化的,从而不能用货币衡量。现代性的独断理性主义认为,由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提供的现代技术可让人类在征服自然的道路上一往无前,由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提供的各种计算方法可保证把社会治理得井然有序。事实上,现代科技对自然的征服已导致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以经济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所提供的计算方法,非但无法保证社会秩序的井然有序(两次世界大战和不断发生的局部战争就是明证),而且导致了拜金主义的盛行和文化的平庸化。只有超越现代性的量化思维定势,个人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社会才能有真正的文化繁荣。

以上七条原理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不妨称之为生态主义哲学。能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依据不能是停留于哲学思辨或孤立于哲学语境的理论,而必须取得最新科学成果的支持。自然科学成果,如生态学、量子物理学、耗散结构论和复杂性理论等,可支持第一至第四条原理。最新社会科学成果可支持第五条原理(生态学也支持这一条原理)。最新的人文科学研究可支持第六和第七条原理。生态主义哲学不仅能得到最新科学成果的支持,还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检验和发展,还将成为一个崭新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的时代精神。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