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两会:7大民生工程彰显为民情怀(4)

2015年北京两会:7大民生工程彰显为民情怀(4)

医改养老篇

统筹解决“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2014年,北京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作为基本民生,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老龄工作体制机制改革。

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已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市属医院全部完成分时段预约就诊工作,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超过千元,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立,群众看病负担进一步减轻;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新城转移,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

亮点一

939万人签约家庭医生服务

本市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推行预约就诊,实施定向分诊,引导诊前服务,规范诊疗服务,并提倡预约复诊,提升家庭医生式服务内涵。截至2014年底,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已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人数已由2011年的148.5万人增加至2014年的939万人。

在房山、密云、延庆、昌平、怀柔、门头沟、平谷7个远郊区县,统一配置了中医流动医院。2014年共计巡诊1675次,总诊疗人次达5.1123万人,健康检查咨询总人次达4.9万人,培训了乡村医生351人次。

亮点二

全面建立大病保险制度

本市医药分开试点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北京友谊医院、朝阳医院、天坛医院、积水潭医院、同仁医院5家试点医院2014年运行平稳。改革切断了医院与药品的利益关联,在试点医院采取强化处方点评、不合理处方公示、医生及厂商双约谈等各种举措下,患者用药更加合理,各试点医院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加强了成本控制和医院内部运行管理。

在全国率先实现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基础上,本市出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行办法,在基本医保报销的基础上,城乡居民因重大疾病发生的符合规定的高额医疗费用5万元以内可报销50%,超过5万元可报销60%,上不封顶,减轻了大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亮点三

分时就诊“京医通”方便群众

截至2014年底,21家市属医院全部完成了分时段就诊工作,减少了患者候诊时间。在门诊挂号条或预约挂号条上,就能显示建议就诊时间。调查数据显示,80.56%的被调查患者对医院的分时段就诊工作感到满意,42.39%表示减少了等候时间,27.28%表示避开了就诊高峰时的拥挤。

“京医通”项目面向非北京市医保患者,累计发卡突破253万张,保有率逾80%,实时上传医联码信息253万条。因为采用实名办理,有效防止了“号贩子”现象,目前正在逐步替代原来各医院自行发放的各类诊疗卡,成为北京市非医保患者的诊疗名片和面向群众、面向患者的政府为民工程。

亮点四

养老助残“券”变“卡”

为更好地服务老年人和残疾人,市政府决定将养老(助残)券变卡,全市使用统一的“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并增加市政交通一卡通等相关功能。为确保全市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丰台区作为全市推广的先行区,率先开展券变卡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同时,本市大力推进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建设,2014年将养老照料中心建设任务列入市政府为群众办理重要民生实事项目进行督办,截至2014年底,已建成104个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使老年人能就近享受生活照料等服务。

本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机构,将一次性建设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床4万至5万元,运营补贴提高到每床每月300至500元。全面实行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补贴,养老机构负担保费的20%,市财政补贴80%,有效降低养老机构责任风险。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正式运营的养老机构达410家,养老床位总量达10.9万张,每千名户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6张,提前完成国家确定的到2015年的目标。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