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准确理解“新常态” 提振中国发展自信心

全面准确理解“新常态” 提振中国发展自信心

【编者按】“新常态”无疑是描述当前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形势的关键词。在国内外有关中国经济“新常态”内涵的众多解读中,有人将“新常态”片面理解为“经济下行”,甚至出现了唱空中国经济的论调。而事实上,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其确定的内涵,即更加重视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有学者表示,注重质量和效率并不等于轻视增长和速度,而是要将增长和速度放在更高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本期“学海观潮”约请几位学者,围绕“新常态”的内涵与特征,以及“新常态”下改革的方向与重点等进行深入探讨。

对话人

邱海平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何自力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周文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刘震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在国际经济新形势下理解“新常态”

邱海平: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我们提出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清楚地表明,“新常态”不仅是党中央对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准确判断,也是对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高度概括。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陷入新一轮持续低迷状态。虽然经过了7年时间的调整,但几乎所有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的情况都乏善可陈。几乎没有经济学家能够明确指出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前景和机会到底在哪里。种种情况以及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发达经济体重返“大稳定”时期的经济增长遥遥无期。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极其重要的背景之一。

我们之所以必须把“新常态”置于国际经济新形势的大背景之下,是因为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引进外资、引进国外技术和市场来实现的。中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曾经高达60%。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止的“旧常态”。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2008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危机的爆发,如果没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旧常态”的突然变轨,中国或许将继续沿着原有经济增长模式和轨道往前走。假如情况真是如此,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便不可能得到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不仅改变了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旧常态”,而且也在客观上革了以往中国经济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不平衡增长“旧常态”的命。只有从国际经济形势与国内经济形势的相互关系这个角度出发,才能更加全面地把握“新常态”的内涵。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