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不“夭折”的经验才是好经验

江西:不“夭折”的经验才是好经验

摘要:真正的典型经验,是对实践进行科学总结、创新,最后又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其成效的智慧结晶。而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在创造典型经验的同时,身上还肩负着对事业的担当、对群众的责任。

对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伪经验,我们一定要有鉴别能力,不能随意推广

某乡镇为密切联系群众,曾推出干部自行车下乡制度。当时,此制度成为远近闻名的群众工作“典型经验”,并在全县推广。然而,前不久笔者在这个乡镇看到,数十辆自行车静静地停在地下车库内,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有的还结了蛛蛛网。看样子,已许久没有人使用过了。从“热捧”到“熄火”,不到两年时间,这个工作经验就“夭折”了。

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并不鲜见。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工作方法创新了又创新,“典型经验”出了一套又一套,大多数还热热闹闹地“火”了一把。可是,过不了多长时间,这些“典型经验”便没了声息。经不起长时间实践检验的“典型经验”,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且不说当初为了推出这些“典型经验”耗费了多少精力、花费了多少钱财,单是虎头蛇尾、失信于民的后果,就给群众留下了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的印象,有损党和政府的威信。

为何有些“典型经验”用不了多久就会“夭折”?笔者认为,这里有一个好经验和伪经验的鉴别问题。像干部自行车下乡这样的被实践淘汰掉的经验,绝大多数是伪经验。其一,这样的经验往往是政绩冲动的产物。一些干部急功近利,想方设法地要推出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的“典型经验”,只考虑领导看法,不考虑群众感受;只追求眼球效应,不考虑社会效应。这样的经验没有群众基础,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被淘汰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其二,这样的经验是心理冲动的产物,就如同果子仍然青涩却被人强行摘了下来,结果可想而知。比如,有些同志推出经验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缺乏扎实的实践基础,在深度操作时一旦遇到难点和阻力,或者遭遇“水土不服”的现象,就打起了“退堂鼓”,最后不了了之。又或是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既有经验不加以完善和改进,最后自然无法延续。不“夭折”的经验才是好经验。对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伪经验,我们一定要有鉴别能力,不能随意推广。

真正的典型经验,是对实践进行科学总结、创新,最后又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其成效的智慧结晶。而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在创造典型经验的同时,身上还肩负着对事业的担当、对群众的责任。因此,一项好的典型经验出台,起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首先,要有纯粹的出发点,那就是信奉“实践出真知”。党员、干部要专注于干好自己的工作,做到“任尔东南西北风,咬住目标不放松”,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自己的工作经验,善于持续地总结提高、创新发展。其次,要有一颗平常的进取心。党员、干部要抛开一切私心杂念,让推出的经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群众的检验。若怀有功利之心、浮躁之心,不待经验成熟就急着向外推广,很可能损害群众利益,甚至带来负能量。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有利于推动工作的好经验,不需要“王婆卖瓜”式的吆喝,自然会获得广泛的认可和推广,成为人们竞相学习效仿的榜样,进而总结提升为具有普遍价值的典型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枫桥镇的干部群众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创造出了“依靠和发动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随后在全国推广。在纪念“枫桥经验”创立50周年之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曾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而“枫桥经验”之所以延续至今,就在于它不断拓展新的内涵,契合了时代精神,经受住了不同时期的实践检验。“枫桥经验”旺盛的生命力告诉我们:真正的典型经验,一定能经受时间的洗礼、实践的检验,穿越时空仍具时代意义。

实践是最公正的“裁判”。在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创造经验,发挥典型经验在各领域的指导作用。但那种经不住实践检验、昙花一现的伪经验,可能生出许多弊病,还是不要急着将其树立成“典型”为好。社会在变革,时代在进步,典型经验也要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不管是典型经验的创造者,还是典型经验的借鉴者,都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实践好、发展好,使其像“枫桥经验”一样,成为指导我们做好工作的“法宝”。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