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工业增长动力机制的重塑

新常态下工业增长动力机制的重塑

近年来,我国工业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出现了持续减速迹象。工业的持续减速,意味着我国工业发展出现了趋势性变化,正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当前,要立足于中央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判断,加快转变工业增长方式,着力重塑工业增长动力,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一、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新阶段

从“十二五”开始,我国经济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与此相关的工业化从投资驱动向效率驱动稳步转变。我们的有关研究表明,到2010年“十一五”结束,中国开始步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工业经济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

工业潜在产出增长率下降。潜在产出指的是在稳定价格水平下选择可利用的最佳技术路线实现资本和劳动力充分利用时所能达到的产出。决定潜在产出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资本形成速度,主要由投资增速决定;二是劳动投入增长速度,主要由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决定;三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主要由技术进步等因素决定。从资本形成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资本快速积累,1980—2012年间工业资本存量增长了18倍,形成了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到了今天,这种模式已难以持续,工业将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资本形成速度将会放缓。从劳动投入看,我国人口增速近年来明显放缓,人口结构出现老龄化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今后工业部门劳动就业增速将大大降低。从全要素生产率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业转型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改善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将稳步提高,但在短期内难以抵消资本形成和劳动力就业增速放缓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工业潜在产出增长率的降低。

工业生产要素禀赋发生显著变化。改革开放后,我国主要依靠劳动力等低成本优势,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近年来,随着劳动力等要素成本逐年攀升,曾对工业增长起关键作用的低成本优势正逐步丧失。但要看到,在传统比较优势削弱的同时,我国工业正在形成新的优势。一是劳动质量得到提升。有研究表明,我国因劳动质量提升引起的劳动力投入年均增长率呈加速趋势,从1982—1987年间的0.17%上升到1995—2000年间的1.7%。新世纪以来,随着教育培训投入增加,因劳动质量提升引起的劳动力投入增长率在持续提高。二是资本积累和资本形成加速。目前,中国已跻身对外投资大国行列,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2007年的187.2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901.7亿美元,年均递增30%。三是技术水平大幅提升。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总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82.5万件,同比增长26.3%,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此外,中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建成现代化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工业增长的基础条件。

工业化推进方式正在加速转变。一是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近年来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推动工业发展的动力减弱,技术进步日益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二是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转向结构升级和效益提升。工业作为技术进步的基础载体,将通过全方位创新不断改造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组织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改进。三是工业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增强。先进制造业是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结果,是西方发达国家控制全球分工体系的战略制高点。下一阶段,随着我国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工业企业会越来越多地将服务业务外包,逐步形成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巨大需求,从而带动服务业比重和质量的提升。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